张澜先生诗选(校补本)

得烈侄书,作此答之



岫云纵出心无出,人并能介事亦佳。(音乖)

未与子黎解饥溺,每因忤物号乖崖。(音埃)

经春卧病精神减,劝我归休子侄皆。(音该)

七九年光如逝水,不须求适费安排!

  浅释:

  ①此诗作于民国廿四年(1935)夏秋之际,当时蒋介石借【剿共】之名,乘势收川。张国焘率红四方军撤走川西,四川由刘湘组成省政府,刘任省主席兼绥靖主任,撤去原设的安抚委员会,改请张先生去任省政府的【公务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先生到了成都。此时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已派张曙时回川,经先生介绍,对刘湘展开统战工作。刘湘也正要想保存川军实力,不愿被蒋介石吃掉,就请先生出面,提出【川人治川】口号,与入川的蒋介石参谋团,别动队的势力对抗,蒋介石暗中也笼络了一部分四川耆宿(四川中的五老七贤中的大部分),并由【五老】中的徐子休等人公开写文章与张先生唱对台戏。我当时在成都读华西大学,双方文章都看到过。张先生刚刚发出【川人治川】,徐子休等就发出【异哉所谓川人治川也!】张先生又发出驳论:【川人不当治川,然则川人当乱川耶?】显然看出了当时四川军政界与蒋介石的兴锐矛盾,而刘湘也逐渐成了统战对象,张先生也成了蒋介石攻击的对象,先生也在此刻,从他原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场转化到新民主主义立场来,就与共产党结下不解之缘了。也正是在这种矛盾转化时刻,生活处境就变得非常困难。当然,这种微妙变化,先生的亲属们很少能观察到其中奥妙,只从周边险恶环境出发,从个人利害出发来看问题,有些人就劝他退避一下,以保安全,当然,子侄们关心自己父辈的安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张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给先生写了信,先生因此作诗回答。张烈后来在社会上交往改用了他的号名,叫做张默生,解放后曾一度被任命为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②首句来源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说明个人对在社会上的出处关系。纯任矛盾发展之自然变化而适应之。主观上并不强求;但接着第二句就说【人并能介事亦佳】,转入正论。介是耿介,也就是正直清白。并、兼而有之也。指在社会活动中的进与退,都能不失其正直清白的操守,故云【事亦佳】也。二句说明意向必须正确,不随进退而转移,那么,又何必在艰难时刻而想避开呢?并介一词,原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马黎一词,用诗经【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句意,子谓极微量的残存者,这里指未能替战乱中幸而留存的少数百姓解决生活问题,心中自感不安;但本人又不善于处理人与人间的微妙关系,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懂得起】,因而处处都与人发生顶撞,这里引用了[]一个故事:宋代张永,为人正直不苟,从不徇私舞弊,当时有人故意嘲讽他【崖岸高竣,与人不合】,他就自号【乖崖】。恰又是张家先人的故事,故直接引来作譬比,用得很恰当。也说明招众人之谗谤,并非我品格上有什么缺失,问心无愧。忤物,得罪别人。既然并非我错,我又何所畏惧而要退避呢?至于子侄劝我归休,求得个人生活上的舒适,那更用不着安排!因为时光如逝水,一去就不回,我现年已63了(七九),正该努力为群众作事,【恬退自适】是我所不主张的!

  此诗的韵脚佳崖二字与今音特别是与普通话音有较大差异:韵?的韵部是【佳】部。佳字古音读如乖(姑歪切),崖字读如挨、埃。如果读成【家、牙】就不协韵了。皆字也要读四川音,读如【该】才合韵。(张茂延:此诗是解放后写的,七九年是指79岁)。

作者:庞存周(重庆渝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