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先生诗选(校补本)

失题三首


  民国三年(即1914年),白朗窜扰秦陇,余时由京回蜀,道出秦中,颇闻剿匪诸军云得失,感而作此。

(一)
山川聚米昔称雄,此日流亡满目中。

贼似惊飚追岂得,兵如密篦过皆空。

但增孤露无家痛,难觅凌烟不世功。

定乱未应无岳降,高天方醉问何从?

(二)

兵惟畏匪民畏兵,此语吾闻泪欲倾。

空诩军行山易撼,浪传师过市无惊。

伤心蜀客宝鸡道,入耳秦人风鹤声。

安得崆峒倚长剑,为军系贼致时清。

(三)
森严壁垒布如云,儿戏非同霸上军,

岂有重围容兔脱,翻令大道走狼群?

丁公未肯两贤厄,午谷才能一战闻!

盗跖余赃聊弃置,助君奏捷诩殊勋!

  词义浅释:

  ①此诗标明【失题】,失题即【无题】,是唐以来诗人的习惯用法,对诗义有所忌讳,而不愿明言者,一律标为【无题】。先生对白狼(即白朗)的行动,内心是同情的,但限于当时的社会习惯和当时文坛流行的【规范词语】,所以不能以解放后的革命化似的词语去表现它,而只能用古诗人惯用的隐晦一点的形式去表述,称之曰【无题】。而且还在称呼上也习用当时的口头语,称白朗为贼寇、盗跖,我们对这种情况,应当以鲁迅的【反语】精神去理解它,才合符诗人的感情实际。除此诗外,以后所选诸诗中也常有类似用法,所以在这里作一个总的说明,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②先生当时的身份是北川28县代表选出的【国会议员】,1913年春赴北京开会,在袁世凯妄想称帝而倒行逆施,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后,先生于1914年与蔡锷密谋讨袁,返回四川。时值白狼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口号,称【公民讨贼军】(贼指袁贼世凯),袁世凯出兵【会剿】,白狼转战四省,在突围转回其家乡河南时负伤死亡。在转战过程中,袁军经常溃败,故诗中多所讥斥;而且军队为害百姓特甚,百姓群随白狼起义而反击【政府军】,故诗中特引古典以突出民心向背问题(如所引【高天方醉】之典及【匪梳兵篦】之民谣等。)

  ③几个词义的说明:

  聚米称雄:引用【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在汉光武帝面前,用米来摆设战场形势,来判定军队的行动规划,光武帝大为欣赏。此句借来说袁世凯早年在北洋军中以善战著称,深得清帝赏识提拔,称雄一时。而现在呢,却屡打败仗,道路上因遭兵祸而流亡之民众惨不忍睹。即以此为开端而引出疑问,寻求解答。下面就层层深入,议论【官与匪】之实质及【胜与败】的微妙关系。思想倾向也自然偏向抗袁起义的民众了。

  兵如密篦:喻袁军之凶残。当时民间谚语云:【匪如梳,兵如篦,官长来了如刀剃】。是当时的实际写照。如此,当然【孤露无家】的哀痛不断增加,而真正像唐太宗凌烟阁的平定天下的功臣,自然很难寻觅了。

  岳降:《诗经》:【维岳降神】。谓上天降下济世人才,可以定乱安民,【未应无】,不应该没有,是希望能有之意。但是现在天帝正处于昏醉之中,他又如何能派出正义之神来安邦定国呢?这里引用了汉张衡西京赋所用的神话:【黄者,大帝说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之乐,帝有醉?,乃为金策,赐用此土。】谓暴秦之得天下,乃上天昏醉误派,此借指袁世凯之窃国,不合民心。

  霸上军:语出《史记·文帝纪》,指无纪律之军队,如小儿之作游戏。以此引出反问式的下两句,又引出解答式的五六两句,最后归结为【盗亦有道】,以反衬出袁军之无道,斥袁军而同情白朗。结句是突出讽刺【官军之功勋】之来路不正。此际用了【丁公放刘邦】和【魏延冒险出子午谷】两件历史故事作譬喻,白朗走出重围后所弃遗的物资,成了官军报功的资本,也等于白朗给予让路官兵的酬劳!官军与匪的关系真是微妙难懂!

作者:庞存周(重庆渝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