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丨听少年张澜的故事
伊岚
1950年6月1日,张澜曾在《人民日报》头版为全国的少年儿童题词“幼有所长为大同之根基”,题词中饱含着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张澜先生一生主张教育平等,1929年他在其论著中提出“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应该有入学的权力,不仅应该免除学费,而且应该设法使出了很多间接税的工人、苦力、贫农和雇农的子弟能够读书,这也是国家兴学教民的本意”,他的这一思想和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我国正在推广的普惠性教育是何其吻合。正是在张澜先生这些优秀品德和治学风格感召下,从四川南充走出了朱德、邓小平、罗瑞卿、任乃强、任白戈等无数优秀的学生,对中国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0年6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
1950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张澜副主席为“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题词:“幼有所长为大同根基。”题词为竖排式。
那么关于张澜先生少年时期的故事,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少年张澜的读书故事!
《少年张澜之半部“论语”》开始识字读书后,张澜割草放牛的时候,都挑离学堂最近的地方,这样就有机会在学堂外面的窗子下听父亲讲课。一次听课入了迷,直到放学了才想起放在山上的牛,匆匆忙忙跑到拴牛的地方:牛不见了。牛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要是丢了,真是要命啊。张澜不敢声张,顺着山坡找了起来,最后终于在胡大爷的地里找着了。他刚松了口气,马上又急得跳了起来,他家的牛把胡大爷地里的豌豆苗吃了好大一块。
怎么办,趁着胡大爷没发现,牵起牛溜了?不行。
他记得父亲讲书时说过,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因为没人看见就可以逃避责任。张澜打定主意牵着牛朝胡大爷家走去。
见了胡大爷,张澜张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胡大爷奇怪的问:“三娃子,怎么啦?'
“胡爷爷,我今天放牛,跑去听讲书,没看住牛,牛跑到您的地里,把豌豆苗吃了。”犹豫了一会,张澜终于鼓起勇气说,一边说,一边低下了头。
“吃了多少?”大爷问道。
“好大一块。”张澜用手比划了一下,红着脸憋着泪说,“我一会回家跟我妈说,等豌豆打下来,赔给您行不行?'
“莫哭,三娃,牛吃了豌豆苗,没人看见,你主动来给大爷认错,就是好孩子。不怪你,也不要你赔,只是以后要小心些,莫让牛再去吃别家的粮食罗!”说完,胡大爷就叫他赶紧牵着牛回家去。
听完胡大爷的话,张澜学着大人的样子,恭恭敬敬对胡大爷鞠了躬,才牵着牛回家去了。
打那以后,张澜每次都会给牛找一个青草茂盛的地方将牛拴好,仔仔细细地把拴牛的绳子检查一遍,才去听课。
“张三,你天天在外面听课,你爸爸就是我们的先生,你咋不进来上课?'一天课间休息时,一姓王的学生问张澜。
“我家没有钱,还要做家务。”张澜答道。
'那怎么连书也没有啊。'
“没钱,买不起。”张澜低着头小声地答道。
姓王的学生同情地看着张澜,想了一下说:“张三,你这样喜欢读书,我有本《论语》,但只剩一半了,还烂了好些地方,你想不想要?。'
'想。”听到要送书给他,张澜高兴得不得了。
王同学回到教室里,将那半本《论语》拿出送给了张澜。
捧着这半本又旧又破的书,张澜心中说不出的高兴,他一路小跑回家,小心地将书放在桌上一页一页地整理,又把破的地方补起。从此,张澜对这半本《论语》如获至宝,有空就读,读不懂就问,哪怕再难他都一定会想办法弄明白。
详情点击 》》》
第1页 共1页
发表日期:
2022/6/2  
来源:
张澜纪念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