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在慈惠堂的片段回忆
李华松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慈惠堂 ,


    恩师张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爱国者,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我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勤政廉洁、公而忘私。他一生忧国忧民,不忘人民疾苦。他热心培育后代,当年创办“慈惠堂”就是其中的一例。

    我在成都慈惠堂生活过一段时间,直接受到先生的抚养与培育,谨将所忆叙述如下。


    兴办慈善  拯救孤贫


    解放后,我多次去成都十二桥凭吊敬爱的王干青伯伯,他是中共老党员(当时不知道),曾任慈惠堂所属普济堂堂长,以后一直任培根火柴厂主任(厂长),张澜先生走后把我交给了他。我每次扫墓后总要去昔日的“慈惠堂”和“孤贫儿童工读所”门前徘徊、沉思、怀念,我曾在记事中写道:


    我默默地站在昔日的“慈惠堂”前,
    抚今思昔怀念慈父般的师长张澜。
    仿佛又看见,在庄严肃穆的中堂两则,
    那是先生与黄炎培撰写的对联:
    慈善事业在良心,假公济私绝非人类;
    (下联已忘)
    横联是“行仁行义”,中堂顶端还有道匾额“大启宏开”。内院是办公机构,设有接待、人事、调查、财会、供给等部门,后院是“瞽童习艺所”。
    “慈惠堂”是一个管理慈善事业的总机关,坐落在成都慈惠堂街,张澜先生任理事长和堂长。

    “慈惠堂”的经济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四川官绅尹昌龄、尹昌衡一家捐赠最多。“慈惠堂”除接收一些捐赠外,还有固定的房产、田地和培根火柴厂等小型企业收入,赖以维持孤老残人的教养费用。


    张澜先生在总理“慈惠堂”期间,设立了五个慈善实体:
    1.“育婴堂”(设育婴堂街),收容对象为弃婴。凡送人育婴堂的孤儿,未留下姓名的一律姓“慈”,字辈“允”(听陈孔宾老师说,是为了纪念慈惠堂和尹仲锡家),如男的叫慈允凯,女的叫慈允容等。这些婴儿长到七八岁时,男孩送人“孤贫儿童工读所”,女孩送人“女童教养所”,一直把他(她)们抚育到十四五岁自立为止。
    2.“养老院”(设育婴堂内),对象是社会上无依靠的男女孤寡老人,他们既可养老,又可抚育婴儿,照看幼孩。
    3.“瞽童习艺所”(设慈惠堂内),主要是收容社会上无依靠的盲童。人所后,教以吹、拉、弹、唱之艺,教养成人使其残而不废,能自立谋生。
    4.“女童教养所”(设天涯石街)的女童来源,一是由育婴堂输送,二是社会上的贫穷孤女。教以读书、刺绣、织布等手工艺,年长学成推荐到社会工作,进而成家立业。

    5.“孤贫儿童工读所”(原名“成都培根义学”,1949年改为“育幼所”,设成都莹华寺街48号)的学生来源,一是育婴堂的孤儿,二是社会上的孤贫儿童。以读书为主,辅以做工(制毛笔、纸盒、石印等,做工报酬自得),学制六年,文言、白话并学,毕业后文、史、应用三科相当于高中)。按张澜先生旨意,学有成就者,毕业后可以深造或就业自立,有益于自身和国家;若不能深造,凭手艺做工也不会失业,仍有益于自身和国家。


    创建义学  育才为国


    “成都培根义学”是张澜先生最后办的一个慈善实体。1945年春,当我9岁时,养母伍静秋带着先生写的信去慈惠堂办入学手续。到校经测试(考字:人、而、犬、司;造句:今天、假期、现在)后,被收入读三册,从此才有读书的机会。学校实行教养兼施,有家可归的读走学,无家可归的读住校。每天七节课,放学前一小时做工,早晚设自习课。日食三餐,两干一稀,周五打“牙祭”(每人半斤肉)。

    张澜先生治学严谨有方,他给学校制订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博学详说”。他规定的校歌是:


    古今名彦,
    半属孤寒,
    奋发精神志必阐。
    注重本源,
    力挽狂澜,
    勿羡粉华勿畏难。
    炼得过节错粮盘,

    好作青年榜样看。


    在抗日战争时期,先生规定每天的升旗口号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精诚合作,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改为“国

1页    共2

发表日期: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