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睿思丨拾遗补缺,做一个虔诚的张澜研究志愿者
贾德灿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张澜研究 , 贾德灿 , 发掘史料 ,

从1982年张澜先生诞辰110周年开始,逢十的年份民盟中央都举行了专门的纪念活动。张澜先生已经逝世67年,一个人去世这么长时间了还得到人们长久的纪念,足以显见其过人之处。今年4月2日先生诞辰150周年前夕,《人民政协报》春秋版用差不多半个版面发表了我与张澜纪念馆馆长阳琼女士据其年谱、文集等史料记载整理撰写的《张澜三次不同寻常的生日》图文,从历史伟人背后的细节角度分享了张澜先生在当今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助于民盟和广大盟员的共同追思和深切怀念。
民主先驱,千秋表方。张澜先生八十三年波澜壮阔、极富传奇的一生与我们伟大祖国的近现代史紧密相联,也为后人研究张澜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史料。早在1942年先生古稀寿诞之时,在蓉(注:成都简称)门人弟子一千二百余人集资刊印的张澜先生论著《说仁》《说义》的“跋”中就有:“先生亮节高风,嘉谟远猷,既已昭昭在人耳目”之称赞。稍后的1945年毛泽东“特园”三晤张澜之后称其“老成谋国”。抗战胜利后,张澜先生成为国、共两党都竭力争取的重要对象。在历史的比较中,张澜先生带领民盟自觉地选择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成为建国初期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
学界对张澜先生的研究如果从1942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十年了。八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担忧“由于时间的演进,亲承张澜先生教泽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即使曾经亲承教泽,亦由于代远年湮,不复准确记忆张澜先生的历史轨迹,寻绎先生的人生价值。”出版了不少有关张澜研究的著作:《张澜年谱》《张澜文集》《张澜评传》、《张澜思想研究丛谈》、《张澜与中国民主同盟》、《民主的求索者—张澜》、《张澜画传》、《张澜年谱新编》、《以民为镜照肝胆—张澜》,央视播出28节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一世狂澜》等等,史学的、文学的,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但是尽管前辈学者在张澜研究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搜集,但囿于生活的时代和科研条件的限制,难免还有遗珠之憾。

先生之风,泽被后世。2009年的一天,我在机关档案中发现了1950年6月20日张澜先生嘱咐其长子张乔啬写给原川北区行政公署委员、文教厅厅长、民盟川北支部兼南充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主委贾子群的信,信中写道:“家严今天嘱我给老兄写信,讲一件要紧的事,就是八月间北京革大(注:即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政治研究班又要招生,希望川北区能有十来个大学程度的青年前来参加。通过民盟组织保送前去,年龄最好在30岁以下,思想行为要靠得住,特别是要有才干,最好能与川北区统战部取得联系。毕业后才好回去服务……如有特出人才出不起路费的,可先行筹借,将来如成绩真正不错,设法补助……选拔有希望的青年,普及川北全区,不限于南充一隅,不顾人情面子。”读罢这封保存完好、鲜为人知的重要信函,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身居庙堂,眷恋故土。这在已经出版的张澜史料当中尚未提及,无疑我的发现又为张澜思想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此后我又陆续发现了张澜先生向川北大学及南充各级学校赠送《毛泽东选集》等史实,特别是我从建国初期的新闻电影纪录片《六亿人民的胜利》中发现了张澜先生1954年9月1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宪法草案和报告的发言》影像,听到先生浓重的家乡口音,深感何其有幸,得见已经辞世半个多世纪的先生音容!我将这一发现很快汇报给了有关领导及其亲属,并建议张澜纪念馆前往北京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拷贝回来这不足3分钟而又弥足珍贵的视频,弥补了纪念馆声像文物资料的空白,丰富了馆藏文物品类。也正是那次陪同纪念馆人员的北京之行,我从民盟中央档案室里发现了许多涉及张澜著述(包括文章、谈话、函电、公文等)而未被最新出版的《张澜文集》收录。这些文字史料,计有25篇,13000多字,对于深入研究张澜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如1947年张澜先生给张君劢表明将开除民社党盟籍的函对民盟乃至现代史研究都极为珍贵,但却未被收入文集。鉴此,我辑录成为《〈张澜文集〉补遗》,发表在四川大学出版的学术集刊《巴蜀文献》(2020年第五辑)上,进一步充实了张澜研究及盟史研究的史料。

还原历史很难,还原历史中的人物更难。历史宜粗不宜细,历史中的人,则宜细不宜粗,需要思想情感真实的细节为依托。2017年,张澜先生诞辰145周年、逝世62周年。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我想到1955年2月9日张澜先生逝世时吴玉章为其撰制的挽联是:“奋斗五十年与吾党同争得人民共和雄心已遂;结交卅六载惜我公未及见台湾解放遗恨犹存。”大气磅礴、雄浑厚重、极其经典,充分表达了吴玉章对张澜民主革命一生的热情赞扬和高度公允的评价。于是据此梳理了二人交集的社会关系史,写成《吴玉章作联挽张澜》,《人民政协报》春秋版也用了半个版面刊登出来,中央统战部网站等国家级媒体也作了转发,很好地配合了当年的纪念宣传活动。2018年 “五一口号”发表70周年。当年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是民主党派历史的重要界标,代表民盟在《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通电全国与中共筹开新政协会议》上签名的是沈钧儒、章伯钧,而不是民盟中央主席张澜。毛泽东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电文中所列的12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也没有张澜的名字。回顾这一历史场景就不免使人存疑:此时的民盟中央主席张澜为什么没有出面呢?他在哪里?他的反应是什么?为此,我写成《国家当前自救唯一途径”——张澜对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反应及其前后活动》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配合纪念活动宣传,及时有效的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人民网等核心媒体也作了转发。

随着张澜研究的深入,新材料不断涌现,内容也不断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比如今年1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尽管疫情影响严重,全国各地仍然“井喷式”

1页    共2

发表日期: 2022/7/20    来源: 张澜纪念馆编辑部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