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社会主义思想述略
宋晓来 刘雅清
张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在新旧两个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结成革命统一战线。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国内和平和民主,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做出杰出贡献。张澜作为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发挥了共产党人无法替代不能发挥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工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共产党人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丰功伟绩载入史册,世人所知。然而若干党外马克主义者有几人?不放在开国大典中的风流人物中进行探索。
张澜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战友。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交响变奏的结果。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斗不息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思想是他追求奋进的思想动力。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交相辉映开拓的肥沃土壤,使他和他领导的民主同盟同中国共产党走进一条战壕,写下不朽篇章,从而为中国人民所敬重和怀念。本文只就张澜的社会主义思想谈点粗浅看法,请同行指正。
(一).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既指一种理论(学说)和运动,也指一种社会制度。本文所言社会主义思想,泛指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及其实现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既不专指科学社会主义,更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今天的指导思想。
张澜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张澜对中国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和实现这种社会的必要性及其方法途径的认识。从现在已知的资料看,张澜论述社会主义的文字资料有:1919年发表的讨论社会主义的《答梁乔山先生书》;1929年前后演讲和撰写的《怎样研究经济学》、《我们对教育的主张》、《中国学生底出路》;1943年发表的《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等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谈及社会主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写有《说仁。说义》、《墨子贵义》几篇阐发古圣先贤经典的文章,把我国古代大同理想同社会主义融在一起;新中国建立前后在一些信扎中也零星提到过社会主义。总的说,张澜谈论社会主义的文字阙如,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仍比较丰富。廓其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思路是这样:社会主义是人类理想社会,中国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富强,实观社会主义的途径(曾就时代之所能和他力所能及进行过)是普及教育和发展实业。
1919年4月28日张澜在北京《晨报》发表《答梁乔山先生书》,这篇文章是应梁乔山同年同月24日在《晨报》刊登的致张澜书之邀“讨论社会主义”所作的答复。这是张澜第一次公开谈论社会主义。在上述文章中张澜说:“去岁至京,颇闻人言社会主义,欲一知其底蕴而苦于无书可读,刘南陵君谓英文书中多有之,又不能读,以此恒用怅惘”。①这段话道明,张澜谈论社会主义的背景、热情和苦恼。在‘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是北京思想界舆论界热门话题,张澜进京不久即关注社会主义问题讨论,欲搞清其“底蕴”,并迅速发表见解。作为一个当过北洋政府省长且47岁的中年人,对社会新思潮有这般热忱,实属难能可贵。
在《答梁乔山先生书》中,张澜对社会主义的内涵未明确论及,但从梁乔山的致书中看出,当时谈论的中心议题是国家社会主义,张澜称之为“公平正确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什么?梁乔山说“其大要即以国家为资本者,以民众为劳动者”,“所谓以民众共同生产者,仍以民众共同消费之,极端排除其独占,而求其生活之平均。②就是说,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指社会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物质资料分配平均形式。当时人们认为,实行土地国有,大资本国有,就是实行国家社会主义,这当然是一种误解。但是公共所有制和大体平均分配确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人们响往,追求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此主义之公明正大,已为吾人所深倾服矣”。③张澜在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梁乔山提出的“吾人所应研究者,在其进行之方法”。张澜回答这个问题主要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国当时不能实行社会主义,但为时必非其远,例举理由有四,其中之一说今日办实业者不惟不求所利民,而反夺民之利 ,言简意深。其足以形成社会革命,他用一个“祸”表明革命要流血,这样他所说的社会革命一旦出现 ,便造成流血破坏,那样就与实行社会主义的初衷相背离。现在看来,张澜这一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困难的一面,所谓“社会革命之祸”。指无产阶级革命,祸者,指革命所带来之破坏。倡言避免社会革命,避免激烈的阶级斗争。他认为:“吾国产业犹未发达,尚无大资本家之肆虐,诚较欧美为幸”。④应该发展我国实业,“然频年变乱,地方不宁,百业凋弊,民众生计之窘苦十倍于欧美工人”。这样就易促起社会革命,无法发展实业。而且认为,“物价益昂”、“政治恶劣”、“游民繁滋”、“夺民之利”都会促起社会革命。⑤因此,他呼吁:“当今之,要切实作的政府的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⑥这大约是张澜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在他看来,非用社会革命的办法解决不了中国社会问题。所以,他也认为,倘若“果真能以社会主义而为社会革命,忍须臾之痛,能得久之安,虽痛亦何害”。然而“惟今日之民智既不免棒X,民气又浮动而不能静,游民日增,生计日蹙,一旦社会主义之潮流汹湧澎湃而来,盲动盲从,徒袭社会主义之名词,揭社会主义之旗帜,而肆行其掠夺杀戮之惨,其祸之广延迅捷,为有十百倍于近年之以土匪而冒护法靖国之名荼毒地方者”。⑧张澜认为,(批注:科学与民主,民主与革命,)关键是普及教育,使国民“智识输入和增长”,只要“民众之智识足:以赴其途,则公平正确之社会
第1页 共5页
发表日期:
1992年6月  
来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