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发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前后
贾德灿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

ai阅读:

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 “和平建国” 与 “内战独裁” 的道路抉择,全国人民迫切渴望和平。中共提出 “和平、民主、团结” 三大口号,国民党蒋介石则以 “假和平” 掩盖内战准备,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张澜认为重庆谈判是国家团结统一的 “绝好时机”,需 “彻底、全盘解决问题”,并保留事后批评自由。毛泽东多次访问张澜寓所 “特园”,沟通中共主张,张澜认可中共谈判方针,认为其代表人民意愿,承诺 “尽力斡旋” 促成和平。因国共约定 “谈判未结则不公开内容”,难以满足民众对和平的关注,且张澜担忧蒋介石 “奸狡多变” 可能反悔,故提议公开已谈拢事项,获毛泽东称赞 “老成谋国”。二、公开信发布情况1945 年 9 月 18 日,重庆《新民报》率先刊发(一版转二版);19 日《大公报》全文发表;21 日成都《华西晚报》跟进。中共《新华日报》转载(具体时间未考),国民党《中央日报》拒绝刊登。9 月 15 日,张澜向毛泽东提出公开信计划,获其赞同;随后将信稿送交报社发表,暂未直接向国共两党递送。凝聚民间和平力量:公开信呼吁全国监督谈判,反映民众反战心声,制约蒋介石破坏和平的企图(如阎锡山进犯上党地区等行动)。彰显中间势力立场:民盟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谈判进程,提出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主张,体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推动国共认知转变:加深民众对国共态度的认识,随国民党倒行逆施,民众逐渐倾向支持中共,公开信成为这一转变的推动因素之一。促进中共与民盟合作:民盟在谈判中的积极表现获中共认可,双方此后在旧政协等重大问题上 “事先协商、一致行动”,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

相关文章


1页    共1

发表日期: 2025/06/20    来源: 张澜纪念馆编辑部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