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华中学的讲演
勉学
中庸 易经 管子 孟子
达道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所以行之者三,智、仁、勇,智仁勇为三达德,其意如下。三达德:好学近智—智者不惑;力行近仁---仁者不忧;知耻近勇---勇者不惧;此亦孔子之言。
用功夫之次。择善固执之目五:学—学不博则不广;问---问不审则不精;思—思不慎则不正;辩—辩不明则不晰;行---行不笃则不识。故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知。
致力与效果。如何致力: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所得效果,愚必明、柔必强。
以上皆孔子当日告鲁哀公者,哀公愚而且柔,故孔子因其其人而教之。愚且柔者,尚可变化,至于明,至于强。况今之学子,不愚不柔,何患不明且强耶。
至管子书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礼—履也;义—宜也;廉—洁也;耻—愧也。此四者,一义字足以包之。
不苟且,礼也,周旋进退,无不合宜。
不苟取,廉也,临才临事,无不合宜。
知愧作,耻也,勇敢作为,无不合宜。
再由张吾人之善,善即仁义。
孔子云,止至善。
孟子云,强为善。
易之乾卦云,自强不息。
中庸孔子云,虽柔必强。
如不止至善,何以为人。如不强为善,便要作恶。不抱定一善字,就不仁不义。不仁不义,作人且不能,尚能建国乎。
建国
建国为抗战胜利后之要图,须要任定一善字,前言孔子之止至善,孟子之强为善。善者何,仁义是也。仁善二字,是中国古圣一贯之道。非读孔孟之书,不足以知之。张先生说到仁义,曾言闻参政员中,有提议“读论语孟子者”,但有一女参政员反对。云“读一部三民主义足矣,何必学古人”,余因有感而作“仁义系统表”。
仁义系统系: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子祖述尧舜,其言曰,入则孝出则弟。孟子愿学孔子者屡言仁义。
在孟子之意,以为言孝弟人以为旧,言仁义人以为新。然仁义即是孝弟,孝弟即是仁义。故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此仁义即是孝弟。孟子又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此孝弟即是仁义。
由是而知孟子之道,即孔子之道,孔子之道,即尧舜之道。
三民主义,推尊孔子,谓大学之道一章。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天下,为欧美大政治家,大哲学家,所不能说出,为中国中至宝。
又云:文恨专制帝王,却崇拜尧舜,以其公天下而爱人民也。
由以上观之,三民主义,所主是公天下而爱人民之道,而孟子之道可知矣。彼贸然三民主义,而不知三民主义之内容,以为“读一部三民主义足矣,何必学古人”,是不曾读过三民主义者也。
第1页 共1页
发表日期:
1946年11月30日  
来源:
《蜀华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 勉学 澄波,第16页—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