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的仁政观
张利源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仁政观 , 以养为急 , 以教为重 ,


1940年至1941年,正当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增强国力,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是必须迫切解决掉大问题。有感于此,张澜奋笔而书,撰写了《说仁·说义》一书,对仁与仁政作了系统的阐述,其中特列专节论述仁政,则是针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而阐发的。




(一)张澜对仁政主要内容的看法与阐述。孟子主张的仁政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是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张澜把孟子主张施行仁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省刑、薄税、足养、兴教四端。四端之中,刚以教为重,以养为急。”作到“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则兴于教,所以尽民性也。仁政之要备于此矣。”<2>上述四端,首要的应先注重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惟其事,畜有资,饥寒无虑,率之以善教,民自易从,而为恶犯刑之事鲜矣。”<3>在当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首先要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这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另一方面,国家对群众征收的赋税应当减轻,使人民所得收入,除缴纳赋税而外,足以维持全家的生计,并有少量剩余财力投入再生产。如果一再加重赋税,群众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衣缺食,社会就无法安定,道德风气日益败坏,人民还有什么力量和心思去读书呢?


在搞好经济,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应积极加强教育,兴办学校,“里则有序,乡有庠,里序之中,则以里中之有道德者为之师,教其子弟以道义孝悌忠信,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皆涵濡于善教,以故有助扶持,亲睦成风。”<4>能够做到上述四项,实行仁政的主要要求就基本达到了。


孟子把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广于政治,主张实行仁政。孟子主张的仁政是以民本思想为其基础的。孟子曾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孟子认为最尊贵的是人民,其次才是社稷,君主是最轻的。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两千多年前能提出来,具有很大的勇气,也颇具远见卓识。以“民贵君轻”思想为基础,孟子主张的仁政,充分着眼于如何爱民、惠民和保民。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对张澜显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张澜认为“制民之产”,以养为急,是实行仁政的关键措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孟子明确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6>民有恒产,才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如果民众“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7>张澜认为“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有“恒产”,“以养为急”,这是实行仁政的关键措施。因为“民以食为天,使日迫于饥寒,则礼仪无暇讲求,而盗窃乱贼以作。”<8>所以,“仁政之施,养急于教,而必先使天下之民,皆有可常生之业也”,“衣食足而知荣辱”。<9>


怎样“制民之产”呢?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使每户农民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皆井田之法也。不患寡而患不均。”<11>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其要旨在于一方面是民众有一定的“恒产”。能自耕自养,从而解决全家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能行井田则均平,而无贫民,皆得养而天下安。”<12>这种土地制度,被后世视为一种美好的、成为人们追求的土地平均分配制度。因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限田制”、“均田制”等等方案,特别是从北魏至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达三百余年之久,说明井田制对后世影响之深。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进行土地兼并。以致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而耕者无立锥之地。张澜有感于此,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要使农民在经济上能够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到“制民之产”,使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支援抗日战争。


(三)张澜认为“以教为重”,是实行仁政的重要环节。孟子主张在“制民之产”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张澜认为孟子的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要实行仁政必须“以养为急,以教为重”。在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办学校,普及教育,使每个乡村都要有一所学校,“人皆入学,而教大兴也。”<13>民众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既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易于促成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


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抗日战争时期,大敌当前,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应以拯救中华为重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与日本帝国主义奋战到底。


孟子关于仁政的主张,虽然在《孟子》一书中多有记述,但往往前后参差交错。张澜对《孟子》、《论语》等书作了研究,对仁政的含义、内容与要求,

相关文章


1页    共2

发表日期: 1997年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