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听展”丨朱德的求学路
郑琚
朱德的求学路
老师的地位,在旧社会是列于至尊,与天地君亲分享祀典,其所以至此。按照韩愈解释:则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愚夫之成为智者,凡夫之成为英才,或谓收功于老师的教育,并不过分。古书日:“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1905年,张澜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监督{校长}时,朱德不入与他家乡相毗邻的保宁府中学堂,却舍近求远,来到了顺庆府中学堂就读。这是由于张澜锐意整顿该校,一洗迂儒们传播的保守、萎靡颓废的学风。主张既办“洋学堂”,就得开新风尚,从而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了该校,致使学风丕变,名噪川北。自幼追求进步的朱德于同年秋季,慕名而来校求学。那时朱德19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华。
1905年张澜旅日归国适逢顺庆府官立中学堂筹办,他被聘为正教习兼教务长{现南充市第二中学)。图为: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原貌。
张澜先生亲自讲授“格致”课时,将留学时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的兴趣。张澜经常对学生讲:“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做事难,做人尤难。学生求学,旨在学好做人做事的本领。要做好事,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安心向学,勤奋不懈,以便经世致用。要做好人,成为仁人志士,就要正心修身,行端表正,以便担负起国家民族的希望,这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使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功夫,他亲自讲授“修身”课,课程内容也改为与爱国爱民,勤政亲民的古圣贤的嘉言懿行和仁人志士丰功伟绩的有关知识。由于张澜循循善诱,缓缓熏陶,既教书,又教人,使朱德的品德和学业都大为精进。
青少年时期的朱德张澜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弟,经常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当时学校虽不兴家访,可他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这有利于他对学生们“因材施教”。他知道朱德家境贫寒,就对他勉励有加。张澜尤其高兴的是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时,张澜先生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应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加强锻炼。他平时还给朱德讲述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励志雪洗“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
当时清廷腐败,帝国主义谋我日亟,张澜经常给学生们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严肃地提醒学生们:“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管,就是牺牲自家性命,去救国家!”朱德回忆说,张澜先生既有反封建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时才第一次看到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二字。
1906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朱德,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随即去成都报考了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不久之后又远走昆明,进入了云南讲武堂。此后,朱德同张澜天各一方,但他对张澜一直以师长相敬。
朱德(前排左一)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合影抗日战争时期,每当有中共同志从延安去重庆,朱德都要托他们问候老师张澜。1944年,林伯渠去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他曾托林伯渠将一条延安生产的毛毯带给张澜。1945年8月30日,毛泽东飞抵了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第三天,与周恩来、王若飞亲自上门拜访张澜。见面时,毛泽东首先转告了张澜:“你的学生朱德同志向你致以亲切的问候!”
1949年8月,朱德拜访老师张澜
1955年2月9日,张澜因病重不治逝世。张澜逝世后,由朱德和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朱德对张澜做到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体现了一位将毕生献给革命事业的学生对志同道合的老师的崇高敬意。
详情点击 》》》
第1页 共1页
发表日期:
2022/6/7  
来源:
张澜纪念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