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一生为国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为世人称赞的他的高风亮节,堪称“百世楷模”。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受中国儒家的影响较深,开发了人类人伦的本善,也就是继承了孔孟学说之精华,摈弃了不科学不民主的糟粕;另一方面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又接受了外来的先进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追求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了“与日俱进”。这里着重试论他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所树立的气节观。
一
孔孟气节观的核心是“仁”和“义”,不仁不义就是无气节可言。为了“成仁”,宁愿“杀身”,为了“取义”,可以“舍生”。这集中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
“仁”和“义”各有所指。“仁”学是孔子道德伦理学说的核心。“仁”的两重性在阶级制度里:一方面对现实政治是“克己复礼”,牺牲小我而顾全大体,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另一方面要求“爱人”“泛爱众”,做有完善人格的人。孔子的忠恕之道,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心目中的完善人格的“仁人”,其最高境界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义”是相对于“仁”而言的。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者,宜也”,即人的一切行为要适度、中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人的行为是否中正无邪,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宁,国家社稷是否巩固的全局大计,所以说是“天下之大本”。那么鉴定“宜”或“中”的尺度是什么呢?就是“礼”。 “礼也者,义之实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必须指出,这里所讲的“宜”或“中”,与折衷主义毫不相干。因为它是以“礼” “仁”为先决条件的。礼者,中正无邪,“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非曲直是非常清楚的。
“人生穷达夷险遭遇无常”,问题是持什么态度和遵循什么原则去对待。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由此可见,孔孟儒家绝不是一味地反对富贵,他们反对的是巧取豪夺,行贿受贿等恶劣行径。他们反对穷奢极欲,昏庸堕落,主张节财节用,励精图治,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对于贫贱,他们认为不是人们愿意不愿意摆脱,而是如何摆脱。孔子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人在贫困中如何做人?儒家的要求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二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些表明,孔孟主张人穷志不衰,道义气节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如果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守节,那他在恶人和权势面前,必然表现为刚直不阿,在敌人面前表现为大智大勇,这就是“威武不能屈”。通过修养与磨炼,做到上述要求,成为仁义之士,这就是儒家所希望造就的有气节的理想人物。
二
张澜对孔孟儒家的气节观是十分推崇的,而且以之“自勉”“自励”,“一日三省吾身”,付诸实践。1940年夏秋之间,他寓居南充建华中学,“感于国事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所谓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嚣然成风,而恬不为怪。爰集经子旧说,为诸生言仁义,考春秋之法,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故欲其毋自私自利,而能宏爱人利物之用也,则为之言仁;欲其有廉耻,有气节,而能严立身处世之则也,则与之言义。振末俗之衰颓,育真才於晦否,舍此无他道也。昨岁,客成渝,复取前稿,时加修改,又得邵明叔、蒙文通、熊十力诸先生之教正,文义既繁,非中学生所能尽喻,特复写成自励,并以励夫世之君子。”后由其友好学生刊印成书,即《说仁》《说义》两篇哲学论文,对儒家的伦理学说与政沪思想有很多新颖的阐述,而讲气节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说仁》主要说“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仁为治天下之大本。”孔子心目中的完善人格的“仁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说义》指出,“义即天理之所宜”。“《礼运》以‘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其言至为精当。”“义亦含有法制之意。故《表记》曰‘义者天下之制也。’制谓以本乎天理之法度而裁断於事,使物各得其宜也。当於法度则为之,不当於法度则不为。一言语,一举止,皆加之以裁断而不敢有丝毫之苟,义所以为天地严凝之气也。然何以能裁断靡失,则必由克己复礼而来。克己,则去私而无蔽,斯能明是非,决可否,而事得其宜。复礼,则循理而不忒,斯能无偏颇,无反侧,而行当於正。惟仁熟而后义精也。……今则言非礼义而自暴者,与夫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而自弃者,比比然矣!自暴则卑俚无识,自弃则苟且偷安,而国家社会遂不堪问也。唯能一以天理为制断,恒怀自尊之心,达则立朝,咸仰正色之风;穷则饿死不受嗟来之食,亦恒怀自强之心;常则日乾夕惕,而德益进;变则劫众沮兵,而守不更。能自尊,能自强,斯可与为义也。”《说义》还指出“义必有耻”“义必有节”,说明廉耻气节与义之密切关系。“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是谓耻,耻即义之发见乎情者也。廉与耻皆义之一节,而有耻尤要,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人于禽兽。故曰:‘耻之于人大矣’。”“顾世间可耻之事,最大者莫如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居尊处贵,但知食禄。”“其次,则凭借权势,贪利无厌。”“又其次,歆羡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