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澜先生波澜壮阔、大勇无畏、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为实现民主和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的伟大一生。遗憾的是,除了此剧有所反映外,目前所见的有关张先生的传记资料对他创办南充建华中学一事,几乎只字不提。作为当年南充建华中学的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以作为对这位号称“川北圣人”的恩师的永恒纪念。
张澜先生,四川南充人,生于1872年。我虽然是他的同乡,但生于1928年,按年龄算是他的孙辈。但是机缘巧合,在1943年初到1945年底,我成了他所创办的南充建华中学的学生(高中),他成了我的校长、恩师和此后我整个人生的指路人。
创办建华中学
张澜先生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清末以来,他总是念念不忘四川(包括南充地区)的教育发展。1904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他曾任四川顺庆府(府址在南充)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并先后创立南充民立初、高等小学和端明女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四川成立军政府,张澜出任军政府川北宣慰使,使署设于南充,并在此时发起创建了南充县立中学校、南充实业学校和南充果山蚕桑社。1917年9月,他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20年12月离职后,复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兼任端明女子中学校长,并兴办职业教育。1926年4月,张澜又出任成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除了奔走呼号实行民主、坚持团结抗战外,又在南充创办了著名的建华中学。
建华中学校址坐落在南充西城嘉陵江支流西河岸边。西河终年水量丰盈,碧波荡漾。这里地方虽不太宽敞,却较少尘嚣,偏僻幽静,是校园的好处所。
1943年初,我于南充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建华中学(高中),年仅14岁。初进校门,迎面所见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两边,东西各有一幢二层灰砖教学楼。广场西尽处是一座较小的灰砖楼,是教师的办公室兼宿舍。其中楼下靠北的一间,便是校长张澜先生的办公室兼卧室。其他各处,有学生宿舍、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饭厅和西河岸边的大操场等,倒也颇具规模。
开学以后,我逐渐了解到,学校的教师是很不一般的。例如,副校长兼化学老师张幼房先生和国文教师钟稚琚先生是张澜先生从成都请来的大学教授,后者更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其他如数学老师贾子群先生,以及学校负责人之一的张默生先生等,都是南充各校人所共知的名师,其教学质量及为人品格皆属上乘。教师们在张校长的感召下,人人尽责敬业,对学生严格要求,各科作业的批改也十分细致。学生们绝大多数都努力向上,勤奋学习,并注意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应该说,在张先生及全体老师的指引下,建华中学形成了十分良好的校风。其后我校学友中涌现出许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绝不是偶然的。
回校进行时局教育
1943年的一天,建华校内传云张澜校长回校了。同学们奔走相告,宛如节日来临一般。第二天,校方通知全校师生在广场集合,听张澜校长讲话。我们急急忙忙吃完早饭,奔赴广场,按照通常的位置列队恭候校长的出现。是时旭日初升,晴空万里。在副校长张幼房先生的介绍下,一位老人登上了讲台。老人身体魁梧壮实,年纪约在七十上下,双眼炯炯有神,身穿灰色粗布长袍,蓄着灰白色的盈尺长须,举止相貌异常平易朴实。但在那十分亲和的外表下,却不知怎的隐含着一种威严、正气和力量,教人信服和乐于接近。
张先生当天的讲话,除了教导我们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而努力学习外,还畅论了抗战形势,大声疾呼全国各党各派团结抗日,并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仇恨共产党、排斥民主人士的行径。这次讲话使我第一次受到有关国家大势和抗战时局的系统教育。这样,当我首次见到张澜先生,他的高尚品格和思想言行就征服了我年轻的心。
学校成为民主摇篮
张澜先生一生以国家民族为念,自1941年10月起,他已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的主席。他以当年在保路运动中那种澎湃热情和大无畏精神,献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他的活动舞台主要是在重庆、成都等地,平时只是乘隙回建华中学来待几天。尽管如此,在张先生的指导和感召下,建华中学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却成了一个民主的摇篮。
在当时建华中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代数教师贾子群是地下共产党员,张默生、张幼房、钟稚琚等则是反蒋民主人士。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向我们灌输民主自由、抗日救亡的思想,揭露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日和贪污腐败的种种丑闻。其中,国文教师钟稚琚表现得尤为明显。
钟先生原是章太炎的高徒,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教授,知名的国学家。他知识渊博,讲课精彩生动。学生们每逢他的国文课,就如节日一般。每节课除了讲正文以外,他往往插入一些花絮,内容大多是国民党政府的一些丑闻和官场黑暗贪腐等故事。他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民主行径尤为痛恨。记得有一次他讲到马寅初先生因为在一次演讲中揭示了四大家族的财产数字,说了这些财产足以用来打几年抗日战争的话,便被蒋介石勒令“派赴西康考察经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