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先生的一生是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肝胆相照,并肩战斗,风雨同舟的一生,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随时代步伐前进的一生。他一生勤俭奉公,刚正不阿,公而忘私,正气凛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立德、立功、立言,名垂青史;无私、无畏、无佞,光鉴千秋。张澜先生伟大的革命业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本文简单谈一下张澜先生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及其所作的贡献。
张澜全面接受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一)五四运动时期接受共产主义新思想熏陶
1918年,北京政府命张澜在北京设“四川省长行署”。1918年5月至1920年8月张澜留北京期间,亲身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举世闻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有机会接触早期的马列主义者李大钊等进步人士,接触共产主义新思潮、新事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认识。1918年12月,张澜兼任北京《晨报》常务董事,又与蒲殿俊聘请李大钊为《晨报》副刊总编。
在1919年五四期间,张澜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学生运动,对这次运动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晨报》都及时予以报道。在李大钊的具体帮助下,《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三十多篇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以及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文。张澜从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中,认识到庶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基础,认识到发动和依靠基层群众,是夺取革命胜利的保证,认识到在政治上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许多优秀青年愿走与庶民相结合的道路,深感中国大有希望。从此,“民主”一词就在他头脑里深深扎根,并为之奋斗不息。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他曾天惊石破地对他的好友卢子鹤说:“共产主义将来一定会在中国成功,因为中国穷人太多,人民苦极了。”正是由于张澜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便为他以后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张澜接受中共思想上的帮助
1938年7月,张澜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会议期间,张澜会晤了许多民主人士,如沈钧儒、黄炎培、邹韬奋、陶行知、史良、梁漱溟等,会晤了好友吴玉章,以及董必武、林伯渠、陈绍禹,结识了秦邦宪、邓颖超。通过吴玉章的引见,拜会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周恩来诚恳地把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结合当前实际,详为阐述。并强调中国抗战必须是持久的,尽管当前军事形势险恶,但一城一地的得失无害于大局。物质筑成的城池,没有攻不破的。而筑于人们心中的城池,才是任何力量攻不破的。抗日的前途尽管曲折艰难,只要各方团结对敌,最后胜利是一定属于中国的。周恩来的言论,切合张澜一贯坚持团结抗日,坚持抗战到底的心意。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忠实的朋友。
因为张澜在西南素孚众望,周恩来殷切希望他能鼎力协助中共在西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广泛团结西南地方军政界、文教界、实业界和其他社会上层人士,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张澜当即表示竭诚接受。会后周恩来特指定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主任周怡和成都的中共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同他密切联系。这就使张澜与中共的关系在共同的目标下又进了一步。
(三)张澜三次会晤毛泽东,全面接受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思想
抗战胜利后,张澜反对内战,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他赞同中共的国事主张,促进国共和谈,受到中共主席毛泽东的重视。1945年毛泽东到渝参加重庆谈判期间,曾三次会见张澜,向张澜详尽地介绍了国共两党会谈的情况,希望张澜做西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能影响他们与中共通力合作。
张澜通过和毛泽东三次会晤,受到很大启发和教益,识破了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真正的和平、民主,是真正使祖国强盛,为人民谋福利的唯一政党。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与毛泽东三次会晤,张澜全面接受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共合作得更密切、更具体、更明确。毛泽东的谈话对以后张澜和张澜领导的民盟在政协会上与中共通力合作,拒绝参加一党国大,对张澜策动西南军政首脑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都起了促进作用。
张澜对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的贡献
(一)与中共合作,团结抗日,争取民主,挫败蒋介石独裁统治
1.国民参政会时期,协助中共做统战工作
1938年7月至1940年4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期间,张澜殷切希望参政会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促使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取得抗日胜利。张澜赞同在参政会上中共参政员陈绍禹、秦邦宪、董必武等人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支持大会决议:“民族存亡系于目前之奋斗”“惟有精诚团结,艰苦奋斗,一面抗战,一面建国,始能免沦于奴隶灭亡之境,而跻于自由平等之域”。切望国民政府制定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