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
赵锡骅
张澜生于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从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参与筹建新中国,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历次革命运动,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澜先生的一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前进的、战斗的一生,他为新中国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一)在民主革命中和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在蒋介石统治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限制,需要有一些能够公开活动的爱国志士出面奔走呼号和蒋介石反动政权作不懈的斗争。张澜,就是这样的爱国志士。
1939年,蒋介石秘密颁发《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破坏国共团结,危及抗战大局。张澜得悉后激于义愤,在国民参政会上当众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为什么你们不同意?”和蒋介石面对面地争论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是难得的壮举。
蒋介石为了控制四川,竟亲自兼任四川省主席。1940年3月,张澜利用蒋介石邀集部分参政员座谈宪政及川政的机会,当面指出蒋介石兼理四川省主席不妥。张澜说:“补衮阙者,不能亲丛脞。”众皆惊颜失色。后来蒋只好委张群任四川省主席。
1941年张澜任民盟主席后,主持在香港发表了民盟的《十大纲领》,后又按纲领精神写成《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与董必武、邓颖超等23位参政员在参政会联署提出,很得人心。然而蒋介石看到后却拍案大骂“张澜把我当成宣统了!”不准讨论此案。张澜十分气愤,两年不出席参政会议以示抗议。
三届二次参政会召开之前,蒋介石命张群前往表示歉意,敦请张澜赴会,张澜勉强同意。张随即给蒋介石写了一信,痛陈时弊,并警告说: “如……徒貌民主之名,而不践民主之实,内不见信于国人,外不见重于盟邦,则国家前途,必更有陷于不幸之境者。”并在开幕前夕当面直言批评蒋介石搞个人独裁,要蒋立即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次日在大会上说:“训政还是需要的,昨天张表老不就训了我一顿吗?”在那时,敢于当面训诫蒋介石而蒋又不敢加以迫害的,恐只有张澜一人。
1944年10月7日下午,在成都华西坝五大学十二学术团体举行的国是座谈会上,张澜发表了长篇讲话,痛斥国民党政府贪污腐化、蒋委员长专制。要求组织民主联合政府,以挽救国家的危局。这次讲话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打破了大后方沉寂的局面,动员和鼓舞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对34天后成都爆发的学生运动起了呼风唤雨的作用。
(二)宽容坚定,团结各方,不愧为民盟的领导核心
民盟成立几个月,主席黄炎培因公辞职,张澜继任主席。因为他爱国反蒋态度鲜明,意志坚决,凛然无畏,各方钦佩。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备受川人敬仰。
张澜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负众望。他既坚持了民盟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扩大和巩固了民盟内部的团结。民盟是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团结尤为重要,张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领导核心的重大作用。
民盟成立之初,有些同仁认为救国会人士和共产党的关系太密切,担心他们参加民盟会影响蒋介石对民盟的承认。张澜任主席后强调“有容乃大”,对这些同仁做工作说:救国会的主张和民盟一致,即使救国会不参加民盟,蒋介石也不会喜欢民盟。不如让救国会参加,壮大民盟的力量。终于说服大家,于次年欢迎救国会沈钧儒等参加民盟。
青年党和民社党早期主张抗日,要求民主,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争取团结的对象。但他们是民盟的右翼。张澜常通过昔日有旧交的该党负责人李璜对他们进行批评,做教育工作。张澜一方面批评他们,一方面也做团结他们的工作。民盟“一大”增选中央委员时,许多人都不主张再增选青年党人作中委,张澜说服大家,仍增选两人作中委。待到旧政协时他们完全被国民党拉过去了,才将他们开除出盟。他的这种作法,受到周恩来的肯定。
领导成员中,要求抗日民主、“联共反蒋”的政治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问题上,个别人之间,也难免有分歧。如章伯钧和罗隆基之间颇有隔阂,时有争执。张澜便命和二位关系都很好的潘大逵去做协调工作,颇见成效。另有些人互相之间大有意见,张澜把他们请到家里,要他们当面说清楚,消除误会,当批评的地方,就直率地进行批评,从而改善了他们的关系。
而张澜自身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气度恢宏,胸怀广大,以诚待人,和各方面的关系都很好。从不任用私人,更不任用亲属或拉帮结派,为团结全盟做了表率,得到了全盟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三)在反对召开国大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1946年7月中旬,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解放区张家口以后,蒋介石违反政协决议精神,悍然于当日下午单方面下达了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的通知。周恩来宣布中共拒绝参加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大。在这个关节上,民主同盟是否参加国大,确有举足轻重之势。
10月11日,张澜白成都飞抵重庆,对新闻界发表谈话:“国民党以一个‘战胜者’的姿态来召开国大……我们民盟不能放弃自己的意见和立场,不怕一切威胁和利诱,决不参加。”他的老友吴玉章受周恩来之托数度来访,畅谈大局。二位老人一致的结论是“决不能参加国大”。握别之际,张澜先生对吴老爽朗地拍了胸脯:“你们放心!我敢担保我们民主同盟决不参加这种国大
第1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