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参观张澜故居有感
陈丽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张澜故里 ,


   古人重农桑,“耕读传家”曾是是代代中国人、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和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游古城古镇,遗世独立了上千年的“耕读传家”的印记在深宅大院无处不在;读古文古书,关于“耕读传家”的话语或格言比比皆是。游了那么多古镇古村,今年在南充张澜故居,第一次看到“耕读传人”被刻为了墓志铭,这个耕读之家走出张澜这样的贤达之人,也不足为怪。他们把墓地设在有三块错落有致的弯月水田前,也许就是为了映衬这条家训。



   在那些古城古镇古村,通常可以看到古朴的义塾和书院,看到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文峰塔,在宗祠和村口有为举人、进士树立的旗杆、牌楼,还可以看到有的古村口屹立着“耕读人家”的石质牌坊。更为珍贵的是少数地方还有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藏书楼,那么沉稳、那么大气、那么神圣地屹立在古镇古村。有些大户人家的院子大门上悬挂着“进士及第”的匾额,这匾表明这是一户祖上考取过功名的人家,可以想象他们如何悬梁锥骨、如何挑灯夜读,又如何名扬京城、如何光宗耀祖。一些古宅扇窗上精细地雕刻着“琴棋书画”或者“渔樵耕读”,门上还有着木质或者石雕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过去农村过年,“耕读传家”是很多家庭的春联横批,其实,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不负“耕读传家”的匾牌。



   农耕社会的特色,儒家文化的浸润,渗透于字里行间。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出中国“耕读文化”源远流长,体会到“耕读传家”在民间流传深广、深入民心。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




   第一个自愿选择躬耕和读书,而且始终坚持实践的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描绘的“桃花源”世界一直是人们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那片隐逸、古朴、和平的田园风光和那个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理想乌托邦,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所在。



   作为一代田园诗人的孟浩然在生活上比较接近陶渊明,他自己在诗中写道:“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上人。”唐朝是传说里的太平盛世,盛世里的读书人不愿意谨守着田园,而喜欢漫游、出塞、结交豪侠,谋求事业功名,他们大多怀抱着指点江山的激情,而他们的理想总是以各种方式趋向失败。所以,孟浩然并没有老老实实待在田园里,自成年以来,他在漫游中度过了一半的生涯。23岁前,他过着隐居读书的生活,40岁和46岁两次到长安求官,“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像他这样的声名又一生都没能做成官的,实属罕见。没有官禄,只能回归到湖北襄阳祖上留下的庄园。田园虽然不是他的梦想,回到田园是不得已的,但他又需要在失意的时候念叨着桑麻,就好像孩子受伤时想念他的亲人。



   宋朝的局面恰恰不同,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称得上乱世,乱世里何处去寻桃花源、读书耕种、繁衍生息?古代中国的读书人读的百家,哪一个不论及治国平天下之策?书里他们获得了信仰,如果他们还不想背弃,那么他们就不会满足于在桃花源里独自终老。陆游就是生在这个乱世里的诗人。他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屈辱求和,终其一生他的国家都受着金朝的威胁,他连做梦都想着金戈铁马恢复中原。他曾作诗评论他在四川陕西时的军旅生活:“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只可惜,南宋与金作战,长期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不仅是败多胜少,甚至于以胜求和。陆游是个诗人,又爱在诗里奔走呼号,不讳言恶,他不合时宜的正直招来了权贵们的嫌恶,只好以65岁的老迈之身回到浙江山阴(今绍兴)的田园去了。他赋闲村居,不得不“身杂老农间”。在情感上他是亲近土地的,所以诗里才有雨水、蔬菜和咿咿喔喔的鸡鸣。他与农民们相处得很和谐:“东邻稻上场,劳之以一壶。西邻女受聘,贺之以一襦”;骑着驴子闲游的时候,他就带上药囊,治病救人。农民们也喜爱他,见了他都丢下手里的活儿,备上好菜好酒来招待;他救过的人家生了孩子,特地取名为“陆”。他也曾种上三四畦菜,养上七八头猪,偶尔还会半夜起来喂喂牛。



   辛弃疾在他的诗词里“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感叹起世事来是“人世几欢哀”,但他在《清平乐》里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清新可喜:茅檐底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在上饶隐居的时候,特地将新居取名为“稼轩”,只因为他爱听农家儿女灯前的笑语,爱听野外稻花香里的蛙声,爱不期然地在竹溪前与父老们相逢而笑。辛弃疾本来是入万马军中能擒敌的豪侠,他和陆游的时代不远,同样地感到国破山河碎、壮志未酬。



   官场繁华只是一时的风光,土地仍旧是最后的去处。《红楼梦》里秦可卿看到了人世的无常和土地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和王熙凤要好,就在她要死的时候,特去交代王熙凤两件要紧事,提醒她“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耕种的土地是祭祀产业,是一个大族败落后生存的依靠。



   土地将农民们束缚在大地上,同时,也给了人们群体繁衍的希望。



   曾国藩及其家族是“耕读传家”典范,曾氏家族一直在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亦耕亦读,勤俭持家,敬祖睦邻,成为曾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曾国藩秉承这样的持家之道,他自己从先辈“半读半耕”的家风中成长起来,又结合自己治学、为官的人生经验,进一步发


1页    共3

发表日期: 2012-6-29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