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张澜故里有感
李震亚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张澜故里 ,

 来到西充,深入川北腹地,忽地感觉这一方天地,极其宁静、安详。周围山不高,远近相叠,连绵起伏,线条流畅;水皆清丽,蜿蜓曲折,形影相随,难免叫人浮想联翩。新铺就的一条柏油路,从润绿的丛林问穿过,串联起一块块独立的风景,铺展着长长的画卷;沿途有悠闲的水牛,有戏耍的鸭鹅,三三两两的山民,朗声说笑;偶尔驶过几辆汽车,悄悄闪过,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大抵是因路旁竹林浓密,消弭了杂音吧。

 这便是西充县莲池乡的观音堂村——张澜故里。    

 身为民主同盟的盟员,身处此地,崇敬之情自然会油然而生。即使是普通行者,漫游到此,必定也会为这里景致的优雅而心有感触。就有一些游人,是漫无目的的跟随景色信步而来的。想必在浮华都市不得不为世俗繁杂纠缠的人们,还是向往世外桃源一般的简单日子。    

 观音堂村不大,依山傍水坐落着民宅,村落并不那样齐整密集,白墙黛瓦却把山水点缀得极为生动。在村口广场上,高高耸立一座石碑,石碑底座刻满波纹,有形与无形结合得相得益彰,犹如浩瀚的大海与乘风破浪的航船。碑顶磊落,指向苍弯;碑身简约,上书毛泽东大字:“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毛氏诗人的情怀如此鲜明,更彰显了“川北圣人”张澜先生在一代伟人心中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已然成为鸿儒间的佳话而载入史册。    

 沿着人工改造的水渠上溯,就见几间旧式民居,白白的墙皮,灰黑的瓦片,还有凸出墙皮的立柱。房屋呈品字架构,环抱不大的庭院,庭院正中一尊青铜雕像,雕像仰首背手,远眺山外,长髯飘忽灵动,一派经风雨见世面的神韵;衣衫下摆盖住脚面,粗粝的刀刻痕迹,暗喻着此人的生命历程。房屋的正面,有一人多高的褐色木板,虽然经过多次翻修,仍然保持着当地民居的正宗风貌。听讲解员介绍说,张澜先生1872年出生于此,度过了十五年重要的童年和青少年,说其重要,是因为这十五年,他是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此后,他就投身社会,以关下为己任了。    

 住宅前面是经过精心建造的荷塘,时令不佳,荷花败落,荷叶枯萎,与莲池乡联系起来,就会顿悟,地灵而人杰的道理。    

 房屋后面是茂密的竹林,山坡上耸立着苍松翠柏,从远处看,这样的建筑格局很像湖南的韶山冲。我想,这是个衣食无忧、和谐勤勉的家庭,这样家庭的孩子更能有良好的教养,更能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关下的理想。    

 莲池的旁边树立一块原石,铭刻“莲节一生”四字,点明了这个传统人家书香门第的基本操守,也正合乎张澜先生无论是做民国的官员还是做共和国的官员,无论是地方乡绅,还是中央要员,都是以廉洁奉身。有个“八亩田”的故事,说的是民国初年,张澜任川北宣慰使,所有应酬皆由己出,因而为官一任欠债一身,离职时,还是母亲卖掉了仅有的八亩祖田,才帮他偿清了债务。放在今天,在那些“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能人眼里,张澜这种自掏腰包以私谋公的做派不啻一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多么地“迁腐”啊!    

 张澜故里的旁边,还有个庭院,格局雅致,是那种用现代工艺建筑的乡村民居,匾额题为纪念馆,有招牌注明为书画家范增捐建。范增是资深民盟盟员,曾被迫出境,复归后备受礼遇,在汶川地震募捐时,出资千万,艺术家的非凡风采感动了世界。    

 在不远处的孤山上,埋葬着张澜先祖。地方政府下大气力把小山修整一番,鲜花果树环绕,曲径通幽。一块巨石赫然刻写:“中国民主同盟林”,为前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所题。立在林边,忽然觉得,清风徐徐,似在传递着先辈的信息,我等民盟后生,除对世事沧桑感同身受外,懂得了自尊、自爱、自强,更多的是明白要将自我价值体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的奋斗之中。


1页    共1

发表日期: 2017.12    来源: 湖北武汉民盟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