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之澜》观后感
赵锡骅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西方民主 , 民社党 , 解散民盟 , 民主之澜 ,


今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第8频道播出了28集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四川省民盟机关通知我们离退休干部收看,该剧顾问张澜之女张茂延,长孙张正华分别自重庆和北京来电话要我看,我及时通知几位学运老战友看。播完后有老同学离休教授来电话交谈观后感,说这是第一部演播民主党派的电视剧,看的人比较多,希望我以后多写这方面的文章。
安排在两会期间播出此剧,我也感到是上面的重视。据《参考消息》 2009年11月9日的采访报道,台湾亲民党的领导人说他“喜欢看大陆的影视剧。” “我已经看了《建国大业》,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再强调民主党派所扮演的角色。”此剧他们看后可能也较满意。
此剧形象地反映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部份基本如实,小部份大体如实,我们总的评价是富有真实感,比其他一些历史剧作都强。
其中如周恩来说:“我心都碎了”等语言。更完全是原话。当然,这是剧作,有艺术加工,不是历史著作,不能强求一样,但能够作到这样的艺术真实,已经很好了。我首先肯定他的真实,因为我是那个时代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的青年学运骨干,解放后长期做民盟机关工作,后期专职做民盟历史的研究撰述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过《民盟史话》一书,在《人物》杂志发表过《三见张表老》,《炎黄春秋》发表过《张澜——追求民主的川北圣人》,应《红岩春秋》特约发表过《张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等专记张澜的文章,我肯定其真实,是有依据的,也有责任作这样的评价。
我还想说一下播出这部历史剧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今天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形成和决定的,源远流长,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 白皮书中说:“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这部历史剧的播出,用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向全国广大观众再现了那段历史的人物和故事,是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强烈地感动着观众,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记忆和心田里。中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就是经过这样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它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不像他们那样各自为本党的私利互相攻击,争夺上台。中国的党派都是一心为民,在抗日、民主、团结、统一目标下,风雨同舟,并肩战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看了这部视剧后,原来认识不够明确的,会加深认识,更加明确。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将有利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近年思想活跃,所谓民盟走中间路线的错误论断又沉渣泛起,不利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放初30年有所谓民盟走中间路线的错误论断,改革开放后,1983年,中央统部部长杨静仁的秘书于刚,在《红旗》杂志上发表论民主党派性质的文章,肯定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性质的党派”、“有些右翼分子主张中间路线,但没有形成主导地位。”即整个党派组织的纲领和路线不是中间路线。同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在《致中国民主同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中讲道:“中国民主同盟长期同我们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是我们党的亲密战友,具有爱国的革命的光荣历史。”(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94-1998第998页)为民盟的政治路线问题拨乱反正。此后中共和民盟的有关文件和重要文章,就再也没有称民盟走中间路线的了。1981年我写了《研究民盟历史的几点探讨意见》一文,其中主要就是据实指出民盟并非走中间路线,文章经重庆民盟负责人冯克熙介绍给曾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过的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于刚,于刚审阅后推荐给民盟《中央盟讯》和全国政协《文史通讯》杂志同时发表,时任北京民盟副主委的一位学运老战友也说赵锡骅又放炮了,然而1983年拨乱反正以后,也就再没有老同志为此对我有意见了。我对此问题的拨乱反正记忆特别深刻。
近年的沉渣泛起,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思想活跃,一些人对西方民主存在幻想,企图民盟今后走中间路线,中国今后搞什么西方式的多党制。二是因为有些书文的作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他们参照的史料,竟是未经分析考查的前30年未经修正错误观点的旧资料。有一位作者经编辑部介绍和我研讨此问题,他根据的是一位党员老理论家的著作,便是这类已经拨乱反正的陈词滥调。当前此剧的播发,很有利于请扫这类泛起的沉渣,以免误导读者,不利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在戏剧艺术加工方面,剧作对张澜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很好,生色生动, 剧如其人,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对观众熟悉的周恩来,毛泽东的风格特征也表现得很好,都是剧作成功的基础。但还有好几位作为重要角色出场的著名人物,他们当年不但事迹突出,性格也很鲜明,可能因为编导活跃在现代,对早期的人物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了解,也未找到略知一些的老 人资询。以致剧中这些人物很一般化,甚至用现今的一些粗浅于法,使人物走了样。如黄炎培,记述他的事迹基本可以,但他是性格很有特点的人, 稳重老练,份量不轻,但不外露。民盟中央老委员西南总支部主委潘大逵教授曾对我说,黄炎培办事有些“元”,还用手划一元圈,但也并不是说黄 “滑”,只是特别稳。而剧中的他举止一般,有时却激动,甚至鼓起双眼发 火,反而使他的份量减轻。宣传委员会主任罗隆基能说善写,才华出众, 公开讲话和重要报告都出自他的口笔。他较易激动,在追悼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和追悼政协会上密切合作的中共战友王若飞的两次大会上,他都泣不成声,动情感人。他反蒋拥共的立场也很鲜明。在南京回击国民党吴铁诚时说:“在现这种民主与反民主的政治局势下,决没有所谓真正 ‘中立’派人士存在。”他也很活跃,在南京,不只是民盟的发言人,第三 方面也推他作发言人。他们六位领导人在上海被监控在二楼上讨论是否解 散问题时,他和史良开玩笑,沈钧儒批评说:“都

1页    共2

发表日期: 2010年3月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