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说过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从“君主立宪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此言不差。民盟领导人中张澜、沈钧儒,都是经历从立宪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沈钧儒还担任过浙江省谘议局副议长。至于张澜前期和中期政治思想,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维新变法启蒙
张澜出生于一个偏野山村的佃农家庭,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幼年随父耕读,受儒家文化熏陶,勤奋好学,1894年(22岁)中秀才,次年补廪生。一八九五年康有为集合北京举子,公车上书,意欲效日本明治维新,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光绪赞成,慈禧反对,遂有六君子死难之事。六君子中,有刘光弟和杨锐是四川人,四川举子都受到他二人的思想影响,素以师事之。青年时代的张澜因受他们二人的维新变法的思想的影响,拥护变法的光绪皇帝,反对顽固保守的慈禧太后,走上维新之路。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一年,顺庆府首屈一指的著名维新人士蒲殿俊(又名蒲伯英)由北京潜回四川。邀集张澜、顾鳌等在广安举办“紫荇书院”,以“正人心,正风气”为宗旨,为他们日后领导保路运动反帝国主义反对满清王朝奠定了合作的友谊基础。
二、既反封建又反皇帝
一九0三年,张澜被选为第一批留日学生,入日本宏文书院学习师范教育,在学习上他专注“格物致知”之学。他在政治活动上,在留日学生会中,极力抨击慈禧太后的当政,驻日大使馆欲押解他回国,被学院当局保护下来。当时孙中山尚未去日本,因此没有加入同盟会。但他对川人邹容的《革命军》是赏识的、同情的。张澜从日本回国以后,投入教育领域,特别重视科学,购置科学实验设备,聘请日本教师授课,自己也担任“格物致知”方面的教学,新颖的课程,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从学者日益众。在政治上,他还宣传《革命军》一书。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六年之中,张澜从事教育,改进教育,宣传帝国主义侵略,勉励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朱徳是当时的学生,受他的影响而加入同盟会的。朱德素怀三国之志。戊戌政变之前,受过塾师席聘三维新变法思想的熏陶,而今又受张澜反帝反封建的教育,由维新变法思想转向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所以后来朱德对当时的张澜的评论,是既反封建又反皇帝。这是对张澜前期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寓意是非常深远的,反封建必先反皇帝,打倒了皇帝,必除尽封建。这也是张澜日后所努力的。
三、投身到旧民主义革命
从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九年的八年中,是张澜亲身投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年。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之后,清廷颁发了“仿行立宪”的诏书,各省统统设立谘议局,张澜被选为四川省谘议局议员,而张澜认为清廷盗名欺世,坚辞而不就,但是,清廷把修铁路之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后,他毅然挺身而出,投入了保路运动,并且领导了保路运动。在领导保路运动中,诚心诚意的团结了同盟会成员及其联系的“袍哥”势力,有关的地方自治会、教育会、农会、商会、劝学所都动员起来了,组成一支强大的,社会基础雄厚的战斗队伍,提倡罢市罢课,抗捐抗粮,这不是什么“文明争路”,而是向清王朝统治者宣布决裂。张澜与赵尔丰面对面的斗争,显示他运筹帷幄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敢果断、身先士卒的领导艺术,为四川人民所爱戴。保路运动动摇了清廷统治基础,促成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亦认为如无保路运动,则辛亥革命可能要推迟一二年。辛亥革命运动后,张澜担任川北宣慰使,杀晏洪恶霸。为民除害,稳定了共和政体的局势。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黄兴无力领导第二次革命,梁启超、蔡锷掌护国的大旗,张澜在川北招募学生军而始之,策动钟体道的部队起义,实力五千余人,同心合力倒袁,逼迫袁的心腹大将陈宦宣布独立,粉碎袁世凯称帝美梦。随后张澜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由于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四川军阀利用它作为争地盘争权利的护身符。张澜一介书生,手无寸铁,被迫赴北京设立四川省行署。不久,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张澜躬逢其盛,他的思想亦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五年八年中,张澜亲身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付出了辛劳,成绩斐然。当时张澜担任四川省省长,是北京政府委派的。而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得到熊克武的通电拥护,就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攻克成都,逼张澜远走北京,在北京设立四川省行署,北洋政府给他一个动用“川汉铁路”路款利息的权利。张澜利用这一有限的经费,为新民主主义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