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的教育改革思想
杨庆允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教育实践 , 教育改革 , 人民教育家 , 教育生涯 , 学用结合 , 民主办校 ,


    张澜先生是卓越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在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社会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爱国民主的立场上,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革命的潮流,奋斗不息,不断进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他一生中力求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以改造社会,振兴国家。在他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生涯中,曾经对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积累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反对教育脱离实际,提倡学用结合




    张澜自幼随父耕读,生活十分清苦,从小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1894年张澜应科举考试,中秀才,1897年补廪生。青年时代的张澜,目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弄得民生凋敝,农民苦不堪言。这些对他刺激很大,使他萌生了忧国忧民之心,立志报效祖国。戊戌变法后,他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在广安州紫荇书院任教时,悉心研读典籍,研究经世致用之学。1903年以品学兼优被选送到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张澜在日本学习时期正是“明治维新”后三十多年,日本在教育方面诸多改革,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面貌为之改观。这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坚定了以教育来改变社会的思想。在此期间,他在政治思想上赞同君主立宪。他在留日学生会上提出“慈禧退朝,还政光绪”,被视为“大逆不道”。1904年后张澜回到家乡,时值顺庆府(南充)中学筹办,当时任顺庆府教谕的骆文廷聘张澜为正教习,并为学校制订规章制度。他深感旧教育脱离实际,不能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于是,在开设课程方面,规定了学习一些实用的近代科学,从日本购回一批理化仪器,聘请一些思想比较开明懂得科学的人任教。张澜先后担任南充小学、中学,及端明女校校长,继续对教育进行改革。他把这些学校合并为一校,分为中学部和师范部,设立附属小学。中学设文科、理科,文科重文史,理科注重数理化和外语。又在学校设工业班、中医班、农蚕部。张澜认为学习知识贵在应用,很重视学习实践。师范科的学生常要去附小实习;中医班聘请了当时南充的著名中医任教,并带领学生临床诊病;工业班附设机械厂,聘请了专门的技师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有桑园、蚕室、缫丝厂供农蚕部学生学习、实验。学校实行这样的“学用结合”的教学制度,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年时代的朱德,在1906年曾就读于南充府中学,学到了一些实用科技,假期还带回良桑嫁接种植,桑树至今犹存。朱德1960年回乡时还看到了这些桑树。张澜所进行的这些改革,受到当时四川地方政府的非难。省教育厅以不发给学生厅制毕业证书为要挟。张澜在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下,由学校发给学生毕业证书。由于学生毕业后均能服务社会,得到社会的公认,省教育厅也无可奈何。
    张澜在南充中学实行的这些改革,在他离校后没有继续下去,所办的技术班,都并人南充职业学校。
    抗战前夕,张澜鉴于南充素来发达的蚕丝事业日趋衰落,他又代表南充人民向四川省政府建议,在南充设立了“蚕桑改良场”,一方面进行改良蚕桑的试验,一方面培养人才,利用职业学校的设备,举办蚕桑技术人员讲习班,招收学生,把学习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可以说仍是张澜“学用结合”办学的继续。这种办学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今天四川蚕丝学校的前身——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
    张澜在办学中,坚持学用结合,不仅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使教育的功能,在为社会服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实行民主办校,强调为国育人




    20世纪初清政府腐朽统治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张澜参加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这是一场动摇清廷在四川统治基础的斗争,它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继之而来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张澜拥护民国,积极投入讨袁斗争。袁世凯的美梦终归失败,而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未结束,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混战连年,人民痛苦有增无已。张澜是时虽任四川省省长,也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使他更感受到社会变革的迫切,积极探索救国建国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澜是耳闻目睹者。学生的爱国热忱,当时新思潮的传播,使他受到了极大的启示。他坚信只有造就一大批既有科学又有民主的新思想的人,才能成为改变将来社会的中坚。他积极支持吴玉章、蔡元培等组织倡导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设法资助一批川籍学生赴法留学。尔后张澜回到南充办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质。注意聘请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教师,如张秀熟、袁诗荛(共产党员)等任教,邀请吴玉章来南充讲学。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座,还引导学生开展对某一些学科的自由辩论,学生在礼堂及过厅墙壁张贴辩论文章,展览自制生物标本,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学校组织教师常向学生讲时事,鼓励他们关心国家和家乡的大事,还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散播种子,为尔后川北建立共产党组织打下了一定基础,起了架桥的作用。1925年南充地方军阀加征捐税,张澜号召群众起来反对,县中学生就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揭露军阀的罪行,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不少学生在斗争中受到了锻炼,罗瑞卿,任白戈等都是这时的学生。这说明张澜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也是革命的教育。
    1926年张澜任成都大学校长。他始终把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他很赞同蔡元培先生办北大的


1页    共3

发表日期:     来源: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