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的教育实践及特点
李文锋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教育实践 , 教育思想 ,


    张澜,字表方,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四川南充县中和乡观音堂村(解放后划归西充县莲池乡)张观沟一个佃农家庭。1955年2月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张澜诞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历史时期,他以一个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的身份从事教育工作,因而在教育思想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今仅就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及特点作些探索,以示怀念和崇敬。
    张澜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维新变法时期


    1899年,张澜到广安紫荇书院教私塾,悉心经世致用之学,积极鼓吹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倡办新学,育才维新。1900年,张澜继承父业,教授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学文化的组织),以气节自励,邻近各乡蒙童多去就学,声誉日著。1903年留日求学期间,即抱定“弘扬教育,倡办教学,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志向。
    1904年,张澜任四川省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致力于新学新政的传播;学堂的制度章规,皆出于张澜之手。
    1905年,张澜任成都游(留)学预备学堂训育长,下半年受聘为东文(日文)学堂学监。1907年春季张澜为抗议警察殴打学生愤而辞职,返回南充。
    1907年至1910年,张澜大力推行新学,先后创办南充民办高初两所小学校,创办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始任顺庆府中学监督。其办学目的,在于发展新学,培养英才,变贫弱的国家为富强的国家。“要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站稳立场,做真正的人”“学好本领,振兴中华”“陶铸人才,以为国用”。要求师生“严谨治学,奋发向上”,注重培养学生济世救国的才能,享誉全川。不少有志青年,爬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南充求学。张澜在顺庆府中学给学生上课时大声疾呼:“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其时朱德正好是张澜教学的学生。朱德回忆说,张澜既有反封建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时才第一次看到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杨森、鲜英也曾是张澜这一时期的学生。
    1907年张澜与林维干创办端明女塾,任名誉校长。1921年更名为“端明女子中学校”,开川北女学之始。其目的在提高妇女地位和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反对封建主义。为克服阻力,张澜首先把自己两个女儿送进学校做榜样,还保送女生谭琴舫等到北京高等师范深造。
    张澜办学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除1906年春在成都联合举办的运动会外,又于1907年冬在南充城南门外土门寺大坝上辟地封栅,举办顺庆府中学堂运动会。会场悬挂“禁止风帽、烘笼入场”之牌,拒绝戴风帽、提烘笼才能出门的守旧士绅入场观看。这也同样表明张澜培养学生是为济时救国,敢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鲜明政治立场。不但如此,他还于1907年与地方人士创办了农会、商会、医会,开展了反苛政、反贪污、反滥收粮税的活动,并直接发动学生反对南充知县邓隆浮收粮税。邓欲以“抗粮”罪加害于张澜,因南充城乡人民拥护声援,迫于众怒,邓才无可奈何。时有民谣传颂:“满天云雾盖九州,七品知县面带愁。督邮怕见张三面,官府无奈表方何。”这些充分体现了张澜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培养学生鲜明的政治方向,变课堂上“救国救民”的理论为现实的实际行动。


    (二)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


    1911年5月,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保路运动中,张澜以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身份在刀架颈、枪抵胸的险恶场面下,仍据理力争,使赵尔丰理屈词穷,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冬,受任川北宣慰使,次年选为众议院议员。到京就职后不久,为反对袁世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行为,辞职返南充办学,表现了张澜不计个人荣利,一心只为国家人民陶铸人才的思想。
    1914年,张澜与南充地方人士创办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及果山蚕业社,实行半工半读,培养地方实业人才,为南充蚕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学生进行反对袁世凯教育,鼓吹民权思想,推进军事训练,扩充人民武装,准备武装讨袁。
    1915年至1916年,张澜组织护国运动,成立讨袁司令部,蔡锷赞称为“今日之管仲”。他出任嘉陵道尹,惩恶霸,罢贪官,奖廉能,各县政治一新。派得力幕僚秦树风兼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和县中、职校、县高小三校校务主任。
    1917年,他出任四川省省长,次年离川去京述职,并于12月出任《晨报》常务董事,实际领导报社工作。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澜积极支持,置身运动前列。《晨报》成为全国十大进步报刊之一,连续刊载《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及瞿秋白写的《全俄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等介绍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一系列文章,并为毛泽东等领导的湖南人民驱逐张敬尧运动叫好。这对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十月革命、支持国内各地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张澜十分关心、爱护革命青年,造就他们成为济世之才。应陈毅等人请求,设法解决了在京


1页    共5

发表日期:     来源: 张澜纪念文集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