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长胡子长者就是本文的主角张澜先生。毛泽东曾给予他极高评价:“表老啊,你的人好、德好,你是与日俱进啊。”那么,历史上的这位川北圣人是怎样的传奇人物呢?从大清的秀才到叛逆者,从北洋政府的省长到国民政府的大学校长,从国共以外的第三党领袖到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四川人张澜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见证和参予了当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清朝、民国和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中,他显然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大清国的叛逆者
1872年,张澜出生于四川南充,字表方——多年以后,人们都尊称他为表老。伴随着张澜成长的,是大清国这个曾经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大帝国江河日下。列强环伺,政府腐败,帝国正在垂而不死之际苦苦挣扎。像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张澜也苦读四书五经,希望能够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改换门庭。然而豆剖瓜分的国家现状,使得这位青年才俊于1903年作为官派留学生扬帆日本,在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物理化学,从而成为早期留日学生之一。
19世纪晚期,一方面,清政府日益面临灭顶之灾的窘境,另一方面,也在四面楚歌中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向美国和日本等国派出留学生。清政府的初衷,不过是要通过这些留学生掌握现代技艺,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令清政府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青年学子一旦在以自由民主相号召的国度里浸泡一番,其中不少觉悟者,便一举成为令清政府头痛的叛逆者。而张澜,就是这些叛逆者中的一位。
1904年,是清政府的实际掌舵者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这个主宰中国达三十余年的女人不顾国事颓唐,决意举办万寿庆典。消息传出,中外哗然。其中,著名文人章太炎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予以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在日本留学的张澜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极为感慨,他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以日为师,变法图强,他认为变法图强的关键,就是慈禧退位,还政于光绪。于是,在驻日公使和留学生举办的慈禧生日庆典上,张澜挺身而出,力数国内弊政,并大声疾呼:皇太后已七十高龄,此时不退位,更待何时?张澜的叛逆行为引发了驻日公使的严重不满,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张澜拘禁,并拟押送回国惩治。后来,由于日本宏文书院方面的干预,张澜才幸免于难。
几年后,当四川爆发反清的保路运动时,张澜这个叛逆者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因此被赵尔丰关进牢房。正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催化了武昌起义的提前到来。正如孙中山所说的那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近代四川的缔造者
辛亥革命后,张澜先后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川北宣慰使、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以及后来国民政府的国立成都大学校长等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张澜之所以被认为是全四川最重要的人物,并赢得了民众把他尊为川北之父的称号,其根源,就在于张澜在这些职务任上,充分展现了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在政府官员任上,张澜的清廉让人记忆深刻。张澜任省长的某一年,其老家遭遇旱灾,他的弟弟给他写信,希望能够给自己在政府里找份差事,以图谋生。对这个并不算过份的请求,张澜回信说,“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弟如爱我,应体谅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为最好。”——事实上,他的弟弟哪怕写了这封信,对此也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他太明白兄长的为人:早在嘉陵道道尹任上时,因张澜治下的区域就包括了他的家乡南充,因此前来找他办事的、要官的、打秋风的亲朋故旧一波接一波,张澜干脆以辞职作为封口,以求一了百了。
在大学校长任上,张澜作风开明,他的治校方针是号称“打开夔门”,对学校所聘用的教职员工,绝不囿于门户、党派和信仰之见。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一视同仁地量才录用。张澜的这种宽容精神,使当时的成都大学成为一块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净土,有人为此把他称为四川的蔡元培。
张澜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就曾创办过中小学,并采用新式教育。在他的学生中,最知名者当数共和国元帅朱德。多年以后,当毛泽东由延安到重庆谈判时,朱德还曾托毛泽东送给自己的老师一块毛毯作纪念。至于张澜在省长任上时的部下,更是遍及川中。
关于张澜如何深受四川民众尊敬,有一个小故事可资证明:有一年,身为省长的张澜只带了两个随从,徒步前往北京。走到川陕交界的无人地带,张澜一行被一队全副武装的人马拦住去路。为首的一个抱拳向张澜道:张省长,我们是来接你的。张澜问他是谁,那人回答说叫王三村。王三村乃是盘踞于秦岭一带的巨匪,张澜是知道他的名字的。王三村真诚地向张澜表示,他此来是来护送张澜的。张澜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王三村说,因为你是为老百姓的省长啊。
国共之间的第三者
众所周知,张澜的身份除了曾是共和国副主席外,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但很少有人知道,身为这个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的第三大党的领袖人物,张澜其实是一直不主张结社立党的。1941年,民盟在重庆成立后,首任主席为黄炎培。但当时黄炎培的另一个职务是抗战公债募集委员会的秘书长,而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则是蒋介石,显然,黄炎培的这一职务使他不便再担任民盟主席。为此,众人一致推选已经六十九岁的张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