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30周年
梁晓声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品德 , 以德为先 , 纪念张澜诞辰130周年 , 梁晓声 ,


朱德、罗瑞卿都以曾是先生的学生而为其荣



人不可以不自爱
人不可以不自修
人不可以不自尊
人不可以不自强
而人断不可以自欺。

以上五句话,乃张澜先生1942年写下的。先生时年70岁。
他将这五句话概括为“四勉一戒”。
是对自己的。是对儿女的。也是对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
何谓“有一点儿精神”?
我想,便是人应该自己对自己有种要求,有种原则吧?人到了70岁的时候,还仍然有必要自己对自己有种要求,有这种原则么?
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总而言之,到了70岁的时候,还仍然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还仍然一以贯之地恪守做人原则的人,古今中外,确乎是有的。如张澜先生。
所以,朱德、罗瑞卿,都以曾是张澜先生的学生而为其荣。
所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自内心地对张澜说:“表老,你的德很好啊,你是与日俱进啊!”



   然而,张澜先生,却并非什么职业的道德家。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首先是一位刚直不阿一往无前地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先驱。首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国近现代史,因为有了张澜这一个重要的名字,其政治的篇章而更加云涌星驰,多姿多彩。
夫人老母仍在家乡过着农家生活
那么,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张澜先生的一生吧!
留日时期的青年张澜,曾公开在同学中倡议敦促慈禧退位,因而被晚清当局视为“康梁党羽”。
  19世纪末,诸列强国加紧了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收回和捍卫铁路主权成为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四川人民掀起了震惊中外的“保路风潮”。事关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张澜先生以一介布衣知识分子而义无反顾、振臂疾呼,英勇挺身于“保路”前列。枪口相向而面不改色,大刀横颈而志不可夺。
他是当时幸而未死的谭嗣同。
他是当时知识者中的一位林祥谦。
他是当时四川百姓的一位施洋大律师。



   他是当时的一秉闻一多式的红烛,照亮着老百姓无助的心。只不过老百姓及时用千千万万双手护住了那样一秉红烛的光耀,使反动当局虽囚禁了他,却慑于人民的愤怒,终未敢将屠刀向他砍下……
其后,张澜先生之一生,便奉献给了当时中国这个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颓败国家。为了它的复兴与前途,无怨无悔。



   所以,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他以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及“民盟”创始人的身份,欣喜地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站立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



    张澜先生身居高位,并非从1949年开始,他曾任晚清政府的川北宣慰使,曾任民国时期的四川省省长。用张澜足以安四川,这一点是反动如段祺瑞者也十分明白的。张澜先生却从不为高位所惑,只当重权是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前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政期间,家贫如故。夫人老母及一概亲人,仍在家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其四弟曾请求在他的政府机关中谋一低职,遭断然拒绝,谆谆相劝道:“我不能任用亲人,你在家中务农并奉养老母亲最好。”



    当时南充军阀石青阳欲倒张澜,曾派人乔装暗访其家,但见“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暗访者以实相告,石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其高风亮节,连政敌亦无不钦然。
张澜先生的母亲逝世时,先生不在榻前。



     老母留下遗言:“我劳累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半间房,半分地,还死在别人的屋子里。望儿无论如何要积点儿钱,置点儿业,就算是我留下的祖业吧,我死了也才心安。”



     先生因泣曰:“母亲清醒时,想来老人家是绝不会叫我顾私的。家中曾有过的一点儿祖业,竟也被我卖掉,周济了穷人。母亲的遗嘱,我实难做到啊!看来,我将永远不是一个孝子了!”




一次次拒绝了为他安排的住宅



    被选为新中国国家副主席后的张澜先生,为着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将夫人及儿女从四川迁到北京。张澜先生,一次次拒绝了国家为他安排的住宅。在他看来,那些院子委实太大了,房屋也委实太好了。后来,他亲自选择,终于合家团聚在一处小小的旧陋的宅院里。



十月一日的前几天,按照周恩来的亲自指示,有关方面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先生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
张澜先生婉言退回。



   他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
于是,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的长衫,罩在旧棉衫之外。
张澜先生,还是位卓越的教育家。




中国现代史上诸多名人受业于张澜名下




杰出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亲自聆听过张澜先生演讲。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张澜先生之爱国济民思想的影响。



   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兼教务长时,大简接待礼仪。知县到校视察,也仅在客厅备茶款待。随从护丁,一律不得进入校园,以保障校园清肃称序。



   有所谓“饱学之士”,反对张澜先生之新教育思想,当街贴出一副对联辱骂与影射。学生中激忿者,亦七言八语凑成对联,粗语相讥,夜半贴在对方家门上。



 &n


1页    共2

发表日期: 2002年4月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