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出版社发文: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47周年
群言出版社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四勉一戒 , 纪念张澜诞辰130周年 ,

今天是民盟中央原主席张澜诞辰147周年1872年4月2日,中国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张澜出生。张澜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澜先生的高尚品德,来自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长期修养。他的座右铭是“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以下是张澜先生在1942 年11 月研究《论语》、《孟子》等典籍,“静坐自思”的基础上,完成《四勉》、《一戒》,“以期补过于桑榆”。文章集中阐述了“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四勉和“自欺”一戒。谨以此文,缅怀张澜先生。
何为“自爱”?张澜认为自爱“即爱己之身不使其为恶所污损,而使之常生长于善也。欲其生长于善,必先求所以养之”。要自爱必先自养。“养”,不是指有形身体之保养,而是指无形的道德良心的培养,即养成一种“既不贪不义之生,亦不羡不仁之富”的“仁义良心”。“故真自爱者,必能养其仁义之良心,使之充足于中,而彰著于外,非系情口腹,徒愿乎膏粱之味与文绣也”。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仁义良心”呢?张澜认为,首先要能“己立”“己达”。“己立,是能得合理的生存”,在此基础上方能“为善自乐”;“己达,是能受良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方能“行义咸宜”。“己立”“己达”不仅是“仁义良心”的基础,而且其本身也是“自爱”“爱人”的前提。“必己立、己达而后谓之能自爱,能自爱斯能爱人,故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张澜进一步解释道 :“立人者,使天下之人皆能得合理的生存,而民安也;达人者,使天下之人皆能受良好的教育,而俗美也。推己之所欲以及于人,是爱人必本于自爱。故孔子谓‘仁者爱人’,而《法言》则以自爱为仁之至也。”何谓“自修”?传统儒学中把“初习谓之学,重习谓之修”,对此张澜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完全,“义殊未尽”。“修,治也”。“修”不是一般地指学习,主要是指道德修养。所谓“自修”,是指“就所学之已知已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人之所以要随时自省自察,是由于“人之所知所行,恒因心为私欲所蔽,陷于一偏,而多所咎戾……以求去吾之不善而进于善”。张澜认为,“师虽教,而不能代其行;友虽益,而不能助其心,所贵乎自修者,为仁由己,克念作圣,其机在我,非由人也”。“人能自修,则日进于圣贤;不能自修,则日流于非辟,此理之必然者”。何谓“自尊”?张澜解释说:“无廉耻,无气节,卑鄙龌龊,蝇营狗苟之人,固没有自尊心,即使读书颇能勤学,为人亦知自好,而仅志在温饱,以达富贵为目的,亦是没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于凡陋,而以远大自期,即孟子之所谓‘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张澜认为,“尊人者必其人有可尊之实,自尊者亦必自己有可尊之实”。因此,“能志于道而取法乎古人,能爱其身而不屑于不洁,即是自尊”。但那些“阉然媚世之乡愿,则绝不能自尊”。“能不以富贵而荡其志,不以贫贱而变其节,不以威武而挫其志,即是自尊”。但那些“以顺为正,行同妾妇之衍、仪,则绝不能自尊”。何谓“自强”?张澜首先指出:“自强之要,在于为善,故必本于学,自强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坚其志。”接着从不同角度予以阐明。“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尽百倍乎人之功。困而知,勉而行,以求明求强,为之必要其成。如此为善而不息,便是自强”。“潜心于道理,操存于德业,与时而俱进,如此为善而不息,便是自强”。这些都是从研究学问,明辨道理的角度来讲的。“士也志在淑身,尤期淑世,以仁为己任,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不独造次之迫,颠沛之变,必用力于是,不为事物所摇夺。曰‘死而后已’,即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如此为善而不息,尤足见其自强”。这是从行“仁”是否坚持不懈而言的。“能自胜其私,而矫之以正,择善而固守之,不流、不倚、不变,方是自强,方是真强,故曰自胜之谓强也”。战胜自我为真自强。最后张澜还强调“自强”的重要性:“盖人能自强,大之足以为圣贤,为豪杰,耀古今而盖天下,小之亦足为一乡一国之有德有为之人。”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是人生活于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无不以此自勉、共勉,是自我要求,这正是张澜阐述“四勉”的基本出发点。张澜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充分体现了“四勉”精神。在论“自欺”一戒时,张澜认为“欺”与“诚”是相对立的,“诚者无妄,欺则妄,诚者无伪,欺则伪。故不开诚者必欺人,不存诚者必自欺”。张澜进一步解释说,“何为自欺?行与知相违也。”即“知恶恶而不肯实去其恶,知好善而不肯实行其善”。所行与所知相背离,“即自欺其本心之良知也”。“自欺”还有种种具体表现:从为学求知的角度看,“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则是自欺”。应该像孔子所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行为欲望是否正当合理的角度讲,“若知其不当为,不当欲,而竟为之,欲之,则是自欺”。应该像孟子所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此外,心志不能专一,不够诚恳者,也是属于“自欺”,“贰尔心者,意之不能诚,则是自欺”。与“四勉”不同,“不自欺”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要求,更是对他人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规范和道德限制。张澜认为,“人惟不能自欺,而后可以明一己之明德,而推之以善天下;不自欺,而后可以扩仁、义、礼、智之端,而充之以保四海”。“苟不善养其自性本有之良,自知而自昧之,不能治心,安能治人?”显然,“不自欺”是关系到仁义道德行之于天下社稷的大问题,每个人不能不以“自欺”为戒绝。“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1页    共1

发表日期: 2019/4/2    来源: 群言出版社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