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至24日,为追本溯源、砥砺前行,在民盟武汉布委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民盟老前辈张澜的故居及纪念馆。张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他办的新式学校,对当时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锋作用,吸引了大量进步青年前往就学;政治方面,他领导民盟始终坚持和平、民主、统一的主张。抗战胜利后,响应中共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反对内战,通过本次的参观学习,收获露多。
张澜故居青山环绕,环境清幽,让人心旷神怡;光生铜像银髯飘拂,形象伟岸,使人肃然起敬。
通过参观,我们对先生又有了新的认识。1911年,张澜担任川北宣慰史;此后,历任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中华民国政府期间,张澜为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民主同盟主席。
从1911年至1918年,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8年地方官,从川北宜慰史到四川省长。当政期间,张澜运用民主的理念,自已带头清廉,改革旧官场种种腐败;大力兴办教育,在百姓中赢得了“川北圣人”的美誉,为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群众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劫期间,张澜正在北京。追求民主和进步的五四运动,与他所追求的政治理念相容、相通。他尤为欣赏李大钊、毛泽东、赵世炎等人参加的少年中国学会,称赞“此乃振兴中华希望之所在”。此外,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给他留下深深烙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社会上享有声誉的张澜,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因而倾向于中共的抗日政策。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澜对中共坚持抗日、追求民主的政策更是非满后常赞赏。1931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提案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也在这次会议上荻得通过。为此张澜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张澜对国民党的独栽行动予以强烈谴责,同时与中共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揭露国民党的恶劣行径。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周恩来送来的皖南事变真相材料秘密传递出去。
1941年3月19日在有“民主之家”之称的重庆特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秘密成立。民盟由三党三派所组成,其成员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作为这个团体的领导人自然应该德高望重。在梁漱溟的提议下,一贯反对结党、追求民主救国的张澜,在众望所归之下被推选为民盟主席。在半年后的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恼羞成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随即派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不以为意,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都拒绝出席参政会。
张澜先生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人格精神,为国为民、敢于担当的良知操守,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布衣高官、毕生清廉的一身正气,“责在人先、利在人后”的人生箴言,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信念,更使我们懂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忘献身教育事业的初心。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民盟硚口区工委要进步要发展,首先要做到坚决服从民盟市委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大局,建言不妄言,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做好硚口建设的推动者、参与者。其次,全体盟员要随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提高业务水平,用奉献的精神、辛勤的汗水禾描绘美好未来。最后,关注年轻盟员的成长,力争让他们成为各战线的骨干,积极助推发展,衷心祝愿民盟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