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委员会”与救济难民
张茂延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救济难民 , 安抚委员会 ,


在张澜出川考察 的日子里,四川的情况变了,蒋介石大军围攻江西红军,阻击红军北上,拉拢四川刘湘,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统帅四川大小军阀,参加剿共。刘湘想当四川王,倒向了蒋介石,准备分六路围剿红四方面军。张澜回来后,当夜见刘湘,向他讲述了川外的情况,但刘湘听不进去了。张澜遂回南充休息,这时候川北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退兵在前,保甲在后,沿途抢劫、烧杀、鸡犬不宁、反共传单、告示到处皆是,不明真象的贫下中农也有跟着乱跑的,川北呈现糜烂状态。

川北是田颂尧的防区,征粮已过民国80年,无钱搞救济,加之又遇百年未有的大水灾,人民痛苦已极,成都的士绅尹昌龄、邵从恩等,发起组织”安抚委员会“,救济难民,推尹昌龄为委员长,邵从恩、张澜付之。刘湘的防区在下川东,难民有向重庆流动之势,刘湘欲借张澜在川北的声誉,阻止难民于川北,改提张澜为委员长,并在“安抚委员会”的前面冠以“四川省剿匪区”五个字,张澜辞不就。中共地下省委刘愿安(万景“三、三一”惨案发生时,在成都办《九,五日报》,曾请张澜任该报言论委员会主任,掩护这张报纸)。张秀熟、贾子群、李葆鲁商量,有人提奚致和。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张澜较适合,经过请示上级,让贾子群说服了张澜。

1933年10月17日,安抚委员会在成都成立,张澜在会上讲话,强调“安抚”与“救济”难民的重要性。安抚会成立不久,张澜离开成都回南充,成都的工作交给了邵从恩和秘书刘泗英(青年党),前方的工作交给了老友卢子鹤(南充人)。李璜、卢子鹤随身带着“安抚委员会”印章常往南充,代行安抚委员会长职务。张澜没有到前方,住在家里,有时到重庆。

张澜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在纷乱复杂的局势中,不会看不清方向的。他一贯认为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是复兴中国的重要基地,必须搞好四川的建设,他在家写了一篇长文《治川纲要》给刘湘。这篇从五个方面详述了他治理四川的意见,连续三天发表在《新新新闻》上。

安抚会救济难民的主要问题是经费,他原寄希望于军政界和绅商界,结果大失所望,不得不另改主意,发动群众搞生产自救,原救济一组员高孟先(解放后任重庆市民革主委)留下的救济工作日记记载:救济地区是川北,救济组每在一处,工作都十分努力,对难民中有亲戚的,立即动员他们投亲靠友,没有的,吃大锅饭,每天每人8两米。靠演出、募捐、打草蛙、编草帽……搞来的钱开支。如有抽大烟的,还要帮助戒烟。张澜布置的口号是“:“一夫不得其所,若已推而内之沟中”,仅管队员们很努力,日夜繁忙,但无依无靠可何止万千!搞了不久,1935年1月底,蒋介石的行辕进川后就解散了。

李璜原不在四川,听说成都要成立安抚会,想为青年党争利,急急忙忙赶回成都。刘湘在43个委员中给了他一个,任命他为“四川剿总政治部主任”,“前敌安抚主任”他亲自到前方指挥100名训练有素的青年党大学生和军官,走遍川北,煽动蛊惑群众反共,散发了几十万张传单,及尽污蔑诽谤之能力。张澜的家庭教师林金若问张澜“先生你平日说共产党好,为什么要到安抚会去?”张澜回答“只不过是为了暂时的救济”。


1页    共1

发表日期: 2000年左右    来源: 未刊登手稿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