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蜀报》简史
隆准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新蜀报 , 鲜英 , 特园 ,

新蜀报》早期社址:商业场西三街三号。   


抗战胜利前后,发源于本土的重庆《新蜀报》表现耀眼。

从1921年到1950年,三十年生涯堪称“民众喉舌”与报界翘楚。它在重庆传媒领域开风气之先——坚持每日出版,最早与读者互动,采购新式转轮印刷机,改用电气铸字,还在陪都两百多家报刊中唯一套红,这是重庆乃至四川第一份新闻日报,也是川渝两地新闻业鼻祖。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新蜀报》的诞生与民盟先贤张澜、鲜英密不可分。   


 1933年4月,新蜀报同人欢送张澜、鲜英出川游历合影,地址为适中花园(今少年宫一带)。

 

  “布衣省长”的嘱托 

话说1918年,被誉为“布衣省长”的四川省长张澜(笔者注:张澜字表方,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创建者,首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来到北平向北洋政府述职。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第三个年头,张澜随后在北平建立省长行署,年底接管北平《晨钟报》改组为《晨报》,担任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工作,聘请蒲殿俊为社长,李大钊、瞿秋白等为编务。 

1919年4月28日,张澜在《晨报》“自由论坛”栏目发表《答梁乔山先生书》,文中列举种种原因,说明方法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认为中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鲜英曾回忆,张澜在北平办报的时候,特别给他写信,嘱托他与陈愚生(笔者注:陈愚生与李大钊共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时任东川道署教育科长)在重庆共同办报,在四川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新蜀报》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1920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与川军前敌各军总司令刘湘进驻重庆,鲜英时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颇有经济实力。  


1934年5月,《新蜀报》四千号纪念特刊介绍社长鲜英。     


川军将领襄助创刊 

鲜英字特生,1885年6月10日出生于四川西充县太平乡小木井鲜家沟一户贫农人家。他是张澜在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学堂执教时的门生,师生情谊非常深厚。民国初年,张澜当过川北宣慰使,鲜英与刘湘、杨森等速成系同学作为护卫营指挥官曾护持左右。  鲜英欣然响应老师提议,马上联合东川道尹叶秉诚、二军秘书长沈与白与重庆城防司令袁承武共同出资一万余元办报,亲自担任董事长和发行人,请来陈愚生、刘泗英(笔者注:刘泗英系著名报人,曾任新中国日报董事长、青年党中央秘书长)分别担任第一任社长与总编辑。

《新蜀报》创刊还得到刘湘、赖德祥、杨森、罗仪三、唐倡九、李樾森等川军将领大力支持,罗仪三、沈与白、袁承武还曾先后担任社长。  有了这些有力人士的配合促进,《新蜀报》在1921年2月1日顺利发行了创刊号。最初编辑部设在莲花池三号院内(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发行部在商业场西三街三号(今渝中区望龙门西三街)。那个时候,鲜英等股东为了方便报纸出版,配套还创办了新文化丛书社和新文化印刷社。丛书社与报纸发行部的地址在一起,印刷社由中西印刷局收购而来,地址在印刷局原址冉家巷旧劝学所(今渝中区解放碑大同路)。 

 新蜀报社地址先后搬到商业场(今渝中区望龙门一带)、白象街八十八号(今渝中区望龙门白象街)与中一路六十号(今渝中区七星岗、观音岩一带)等地。创业时条件极其简陋、异常艰苦,设备只有一部对开平板机和部分铅字。创刊之初发行四开土纸竖排报纸,因为财力、人力等条件限制,发行


1页    共3

发表日期: 2019-06-25    来源: 特园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