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蜀报》创刊100周年”研讨会
一
重庆早期的期刊与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如《渝报》(1897年),其名为“报”,但其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虽然有明显的新闻特征,但其大量的论文(16期共30篇),证明其一定期刊的成分。
中国最早的报纸,普遍认为是出现于公元8世纪初叶的邸报,此后经历唐代的初始、宋代的成熟和明清时期的发展三个历史时期。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发现了一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它产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南宋的“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型的新闻传播媒介,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南宋时,金人不断侵扰,局势动荡,报道朝廷动态的“小报”因此“风行一时,不胫而走”,恰是宋代内忧外患的产物。南宋的“小报”曾被“隐而号之日新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新闻”这一术语与报纸联系在一起,使其具备了时事报道的含义。
清代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古代报纸才逐渐为近代报刊所取代。近代产生了京报。京报是把皇帝谕旨、官员的奏折和机要公文汇集,由军机处决定把应该公布的内容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官和衙门抄发。这种报纸称“邸报”或“京报”,社会上也称“邸钞”或“阁钞”。
道光十年(1830年)以后,典籍中不再有“邸报”的字样,而“京报”成为清代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固定名称。这是中国古代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明显迹象。约在1913年前后,《京报》随清王朝的覆亡而停止。
中国真正的报纸,是由英国人美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清朝同洽11年,即壬申年3月23日)的《申报》。
1874年, 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被新闻界认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报纸。报纸的创办人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拓者王韬。其后,容闳创办《汇报》。从这时开始,中国掀起了一股创办热潮。
清末,上海就是中国最文明的地方,“上海者,中国文明之薮,翻译局遍设,书肆满衢,皆可以输入文明者也。”[ (见剑村游客辑:《上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第7页)]但是,当时的报纸,多数极为短命。
重庆除1897年创刊的《渝报》外,至1920年,共有47种报纸:
1.《渝报》(1897年) 12.《通俗有益报》(1898年) 43.《渝州新闻》(1898) 54.《华西教会新闻》(1899年) 55.《天公报》(1902年) 76.《广益丛报》(1903年) 77.《渝城日报》(1903年) 108.《重庆日报》(1904年) 109.《崇实报》(1904年) 1210.《重商会公报》(1905年) 1511.《开智白话报》(1905年) 1712.《驻渝四川公报》(1905) 1713.《川东日报》(1909年) 1714.《救时报》(1911年) 1715.《商报》(1911年) 1716.《皇汉大事记》—《国民报》(1911年) 1717.《光复报》(1911年) 2018.《益报》(1911年) 2019.《中华报》(1912年) 2020.《正论日报》(1912年) 2021.《国是报》(1912年) 2122.《国民共济报》(1912年) 2123.《天民报》(1912年) 2124.《社会党日报》(1912年) 2125.《西方报》(1912年) 2126.《重庆日报》(1912年) 2127.《重庆新中华报》(1912) 2128.《正俗日报》(1913年) 2129.《商务报》—《重庆商务日报》—《商务日报》(1914年) 2230.《繁华报》(1914年) 2631.《危言报》(1914年) 2632.《民信日报》(1914年) 2633.《普通白话报》(1915年) 2634.《瀛华报》(1915年) 2635.《民苏日报》(1916年) 2636.《民治日报》(1916年) 2737.《渝州日报》(1916年) 2738.《女铎报》(1916年) 2739.《民鸣日报》(1917年) 2740.《民信日报》(1918年) 2741.《救国日报》(1919年) 2742.《场期白话报》(1919年) 2743.《民隐日报》(1919年) 2844.《江州雅报》(1919年) 2845.《川东学生周刊》—《川东学生联合会周刊》(1919年) 2846.《西方日报》(1920年) 2847.《平民日报》(1920年) 28
与当年全国的报纸一样,存活时间都比较短暂,此不赘述。
二
《新蜀报》,1921年2月1日出版,创办人陈愚生,并任首任社长。
陈愚生,四川泸州人,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民国初年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经济系。在1919年7月1日与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副主任、主任,《少年中国》月刊经理。1920年底,受川东道尹叶秉丞的邀请,任川东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建议创办新蜀报,宣传新文化。
创刊时的《新蜀报》,土纸竖排单面印刷,后改为新闻纸,发行最高时近两万份。《新蜀报》馆设置在重庆商业场白象街。 《新蜀报》最初所需经费由陈愚生回川后,约集刘湘部21 军高级将领鲜英、袁承武、罗仪等筹集。集资万余元,成立新文化印刷社,并于1921年1月向当局呈请立案,立案人彭大年。鲜英后来较长一段时间任《新蜀报》社长,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影响,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给予了《新蜀报》很大的支持。周钦岳接任《新蜀报》总经理后,曾请川盐银行董事长吴受彤、川康银行总经理宁芷邨、通惠银行董事长邓华民等投资,并由吴受彤、宁芷邨先后任《新蜀报》董事长。[ 王文彬:《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编》,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页]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新蜀报》实现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