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一份新闻日报《新蜀报》创刊百年纪念
华龙网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新蜀报 , 少年中国 ,


2月3日14时讯 1921年2月1日,重庆下半城白象街附近,在这条列国洋行钱庄林立的金融街上,四川以及重庆的第一份新闻日报在此创刊——它就是重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新蜀报》,也是当年在重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2月1日,位于“私立兴华小学”旧址的白象街时尚发布厅,“《新蜀报》创刊100周年”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重庆史学界、新闻界的学者嘉宾四十余人欢聚一堂,共同纪念《新蜀报》百年诞辰。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参与创办《新蜀报》


1918年,张澜作为四川省省长去北京述职,兼任《晨报》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实际工作。他聘请李大钊主持副刊,增设《自由论坛》等栏目,使该报明显倾向于新文化运动。张澜外孙女陈和平在会上回忆道:“当外祖父知道著名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中不仅有李大钊,还有川籍青年王光祈、陈愚生时,就叫秘书杜象谷邀请王、陈面谈。当时的四川地理位置偏僻,资讯比较落后,报刊很少,他致函给鲜英先生,嘱咐他与陈愚生在重庆办报,在四川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鲜英是张澜在顺庆府中学堂执教时的门生,师生情谊非常深厚。民国初年,张澜任川北宣慰使,鲜英作为护卫支队指挥官曾护持左右。1920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与川军前敌各军总司令刘湘进驻重庆,鲜英时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颇有经济实力。
鲜英曾外孙隆准在会上表示:“曾祖父欣然响应张澜先生提议,马上联合东川道尹叶秉诚、二军秘书长沈与白与重庆城防司令袁承武共同出资一万余元办报,担任董事长和发行人,陈愚生与刘泗英分别担任第一任社长与总编辑。办报还得到刘湘、赖德祥、杨森、罗仪三、唐倡九、李樾森等川军将领大力支持,罗仪三、沈与白、袁承武曾先后担任社长。”
有了这些有力人士的配合促进,《新蜀报》在1921年2月1日顺利发行了创刊号。最初编辑部设在莲花池三号院内(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发行部在商业场西三街三号(今渝中区望龙门西三街)。报社股东们为了方便报纸出版,配套还创办了新文化丛书社和新文化印刷社。丛书社与报纸发行部的地址在一起,印刷社由中西印刷局收购而来,地址在印刷局原址冉家巷旧劝学所(今渝中区解放碑大同路)。
据介绍,新蜀报社地址先后搬到商业场(今渝中区望龙门一带)、白象街八十八号(今渝中区望龙门白象街)与中一路六十号(今渝中区七星岗、观音岩一带)等地。创业时条件极其简陋、异常艰苦,设备只有一部对开平板机和部分铅字。创刊之初发行四开土纸竖排报纸,因为财力、人力等条件限制,发行量最初只有数百份,部分还需要赠阅,鲜英每月都要给报社一些补贴。

重庆新文化运动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昆介绍,《新蜀报》以“输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识”为公开办报宗旨,1935年1月1日《本报改版启事》申明:“国家民族之立场,即为本报之立场,人民大众之公意,即为本报之意见。”1939年2月1日《本报十八周年纪念》描述:“本报诞生,恰当战后新思潮彭湃之际,发刊地域,是在号称‘魔窟’之四川,报名新蜀,顾名思义,原期涤除废旧,启迪新机。”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张育仁对重庆近代新闻史颇有研究,会上他将自己专著《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赠与主办方。他指出:陈愚生带领《新蜀报》“猛向最顽固、最腐臭的旧社会基址作不断地攻袭”,“报纸坚持每日出版,陆续邀请陈毅、肖楚女、漆南薰等担任主笔,张闻天、杨闇公、吴玉章等把报纸作为启蒙阵地,《新蜀报》成为重庆新文化运动高高飘扬的旗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新蜀报》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在四川扩展的产物,被当时的知识界称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中的领路人”。1925年底,著名经济学家漆南薰接受《新蜀报》总编辑周钦岳邀请,回到重庆担任《新蜀报》主笔。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主任袁佳红透露,从目前能看见漆南薰发表在《新蜀报》上的文章,第一篇为1926年3月17日写的“归川所见——军械的世界,鸦片烟的世界,老百姓要死完”。最后一篇为“我之所望于省党部者”(《新蜀报》1927年1月16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漆南薰总共写了49篇文章,“就是这短短的49篇文章,使今天的我,一个共产党员,读的热血沸腾,读得醍醐灌顶。”
据漆南薰的后人统计,从1925年秋到1927年3月31日牺牲,不到两年的时间,漆南薰积极热情地宣传革命,以他那敏锐的目光、投枪似的笔触,配合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几乎每天为报纸撰写一篇“社论”或“时评”,此外还写了大约三百篇文章,近百万字。


民盟重庆市委盟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朝林表示,《新蜀报》与民盟先贤的关联很值得研究,“1939年1月张澜与黄炎培、梁漱溟等国民参政员在鲜英公馆‘特园’发表宣言,反对汪精卫的叛国罪行,宣言送到重庆各家报馆,仅《新蜀报》一家登载,形成大后方公开声讨汪逆罪行的先声。”
抗战后期,国民党宣传部门把持多家报纸。隆准表示,《新蜀报》显著的变化就是报头发行人的改变,

1页    共2

发表日期: 2021/2/2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