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次子丨张崿的革命之路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张崿 , 革命之路 ,











张崿(1907—1938),张澜次子,字慕良,1907年生于四川南充县。1923年前在南充念书,是罗瑞卿的学长。1926年参加共产党,1927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担任旅德支部书记。1936年秋因国内抗战需要,党中央电召他回国在父亲张澜身边协助中共搞统战工作。1938年秋因病去世,年仅31岁。

鼓励罗瑞卿勇闯革命之路



张崿从小好学勤奋,在中小学时期研读了不少进步刊物书籍,许多同学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和帮助,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林寺小学的校友罗瑞卿。1915年,张崿入读南充大林寺小学,1920年罗瑞卿也入读该校。罗瑞卿入学后就听到不少同学赞扬张崿“是个人物”,张崿也听说罗瑞卿读书勤奋,见义勇为。1922年,张崿在南充詹主祠北路参加同乡会,同大林寺小学的校友讨论时事和中国前途问题,发言见识超群,罗瑞卿非常钦佩他,两人常常促膝长谈至深夜。张崿时常介绍罗瑞卿阅读进步报刊书籍,接触社会问题。当张崿谈到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的蹂躏时,罗瑞卿急问:“祖国这样,怎么办?”张崿说:“爱国志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孙中山、吴玉章等许多人都在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这么多人,终不能沦为亡国奴!”这些话更使罗瑞卿如饥似渴地阅读救国救民的报刊书籍。1923年张崿离开南充前往上海,他对前来送行的罗瑞卿说:“等你中学毕业了,也出去闯。那时,说不定我们又在一起了。”



1923年,张崿进入上海同济大学附中学习德语。1926年在北京大学求学两个学期。此间,他和王燕荪{张澜的侄女婿,南充第一任中心县委书记}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临出国前,张崿到武汉看望张默生、王燕荪和正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的罗瑞卿,他对罗瑞卿选择从军非常赞赏,并鼓励他说道:“我们都闯到革命路上来了,把当年忧国忧民的心血都用到这份壮丽的事业上来吧!我们将永远并肩向前闯!”





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部长、第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图为青年时期的罗瑞卿。





辗转德、法、苏,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张崿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从事革命工作。1929年担任德国共产党内的中国党支部书记。同年,反帝大同盟第二次大会在德国汉堡召开,张崿代表德共中国支部与国内代表宋庆龄、瞿秋白等参加了这次大会。1930年春,周恩来赴莫斯科途经柏林,接见了张崿、成仿吾等,周恩来离开德国时撰写了一篇题为《写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社论,由张崿和成仿吾译成德文,于1930年4月27日在德共《红旗报》上发表,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张崿担任支部书记期间与宋庆龄、何香凝、叶挺等交往较多。



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国民党驻德国使馆加强了对张崿等人的监视。张崿在德国处境极其危险,只能回国。在辗转到达法国马赛时,党组织通知他不能直接回国,只能转赴苏联。当时消息传到国内,误传他被捕牺牲,张澜闻之异常悲痛。



张崿转赴苏联后曾给张澜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决心兴世界革命,以振兴中华。谁知世界革命未兴,祖国危亡先呈......倦鸟思归,游子思故乡......”。这封信辗转送到张澜手中时,老人家悲喜交集,异常欣慰。



在苏联期间,张崿化名金某某,结了婚并生有一个孩子。因受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监视,张崿并未带妻儿一同回国见家人,一家三口分离,为革命作出了牺牲。





争取张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党中央电召张崿回国,希望他通过父亲张澜在四川的威望影响地方实力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寻找机会恢复和发展被严重破坏的川北党组织。儿子突然回来了,张澜夫妇高兴极了。张澜夫人告诉儿子说,“你爸爸一生掉过2次眼泪,一次在祖母的坟前,一次就是听到你被捕以后,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难过了好几天。”当儿子告诉他们,1932年德国法西斯上台时就想回国,但组织派他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宣传部工作,和吴玉章在一起。张澜高兴地说,“好啊!好啊!”问儿子还走不走,儿子告诉他,“这次组织上派我到您身边工作,想通过您影响四川实力派,搞好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张澜赞许地说:“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我很赞同,你能立身许国,走上人生的正道,我替你高兴。”虽然知道这项工作极其危险,但张澜还是全力支持儿子为中共统一战线工作奔走,并作诗嘉喜他走上了人生正道,表达了对爱子立身许国的殷切属望。







张澜作诗嘉喜张崿∶游子音书断羽鳞,重瀛一旦作归人。老亲乍睹惟双泪,异国远离已十春。消息误传忧物化,瞻依如昔见天真。时艰正是需才切,爱汝应知善立身。



1937年4月,张崿以赈灾委员名义,深入川北老苏区通江、南江、巴中一带,整顿并恢复被破坏的中共川北党组织。抗战爆发后,张崿敦请父亲张澜和多位民主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华北抗战四川民众后援会”。





不负期望,献身革命



张崿在国外就患有肺病,回国后一直忙于统战联络工作,还担任赈灾专员,到基层奔忙。1938年春,张崿终因操劳过度,不幸病世,年仅31岁。病重期间,他依然奋力撰写文章,愤怒驳斥汪精卫肆意渲染和夸大日军兵力,以“焦土抗战”恐吓民众的妥协投降的谬论。在临

1页    共2

发表日期: 2022/1/1    来源: 张澜纪念馆编辑部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