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次子崿自欧洲归(民二十五年秋)
游子音书断羽鳞,重瀛一一旦作归人。
老亲乍睹唯双泪,异国远离已十春。
消息误传忧物化,瞻依如昔见天真。
时艰正是需才切,爱汝应知善立身。
注:
1.翌鐾:喜人以鸿雁传书,鱼腹寄书等,成语故事说明书信往来。
2.重瀛:重重海洋。
3.物化:即死亡。
4.瞻依:儿著堡傍在父亲膝前,仔细而亲切地观察父亲的面容及生活。
5.善立身:勉励张崿立身爱国、爱民、抗日救亡。
回忆张崿
张崿是张澜的次子,1908年生于四川南充县。1923年前在南充念书, 与罗瑞卿、王燕生同学。后来到上海同济大学附中念书。l926年考入北京大学,与王燕生同时参加共产党。l927年到德国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德国共产党在柏林大学办有工人夜校,开设的课程很多,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文学.活报剧等等。张崿喜好活报剧,组织了活报剧团,常在街头和乡下演出,并常常写文章在报上发表,宣传马克恩主义,搞得很活跃,得的钱用以贴补部分生活。
章文晋(原外交部付部长)1928年l5岁到德国,学习德语,遇张崿, 张崿很喜欢他.给他补习德文,把从中国带去的进步小说如鲁迅的《呐喊》、《傍徨》等借给他看,他很感兴趣:i928年lO月张崿介绍他参加了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共产党举行游行,张崿带章文晋去参加,章文晋表现得很好,后来张崿介绍他参加了共产党,从此两人相处更加亲密,是同志加兄弟的感情了。几十年后章文晋任外交部副部长,到北京,四处打听张崿亲属的消息,找到张崿的哥哥张乔啬, 在百忙中接见了张乔啬和他的大妹张茂延,以及张澜生前的秘书吕光光等,把他知道的张崿在德国的情况详详细细讲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说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张崿一贯努力学习.工作积极.对同志热情。到了1929年中国支部有了l0几人,改选时.大家选他担任书记,成仿吾担任宣传委员。支部出 杂志一《劳光》,每2月出版一期.看过的人都说“好”!在留学生中影响很大。l930年4月周恩来秘密到德国是张崿接待的,张崿请他在支部讲 话.走时留下一篇长文,写的是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前的情况,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武装,成立苏维埃政权。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张崿和成仿吾把它译成德文,以“成光”笔名发表在l930年4月27日德共出版的《红旗报》上。4月30日德共的《红旗杂志》以专题评论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很高兴,有人问是谁写的.张崿和成仿吾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委员写的”
此外,朱德,宋庆龄、叶挺……到德国都与支部有联系。邓演达,黄琪详到德国,张崿请他们来支部讲话,他们讲的是国民党“清党”和镇压革命的种种罪行 。
2,参加第二次反帝大同盟代表大会。第二次反帝大同盟代表大会是1929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国内参加的有宋庆龄、瞿秋白、陆定一、廖承志等,张崿和成仿吾是以德国中国支部代表参加的。瞿秋自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国内形势报告,很受欢迎。散会后张崿在支部作了传达,又请他在支部讲了一次话。
当时德共很重视中国支部,开会时常邀张崿与成仿吾列席参加。第三国际(包括职工国际、少共国际、共产国际)的同志常来德国.张崿请他们在公共场所作过报告,他自己也在公共场所作遥报告,遂被国民党使馆重视。l933年希特勒上台,执行法西斯专政,屠杀异党,张崿在德国站不住足,起程回国,行至法国马赛,得知中国的德国使馆通知了国民党政府,待他上岸时即逮捕他,张崿因而转程赴苏联。
张崿到苏联改姓金,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先在第三国际工作,后到工厂,参加斯达哈诺夫运动.担任组长,得过奖.与一位苏联女工结婚,生了个小孩.1936年秋因国内抗战需要,党中央调他回来协助张澜搞统战工作,他为了国家毅然离开妻子和小孩.支身回国。解放后张澜的三女在北京人民大学念书,张澜的老友吴玉章告诉她说:“你二哥是个好同志,我们调他回来工作的,没有想到他会死掉!”
3 张崿回到中国.完全不知道家中人的情况,由上海到重庆在海关查到堂兄张进人的住址,得知张澜在南充家中,立即写信回家,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决心兴世界革命以振兴中华.谁知世界革命未兴,祖国危亡先呈,倦鸟恩归,游子思故乡。” 张澜见信,惊喜万分,写诗勉其“善身立”,张崿回到家中写了一首白话诗,言志与情:
国亡在旦夕,家破知何日。
岂不欲安荣,心非木与石。
救国唤民众,哲人之所示。
解放重外援,平等联国际。
行事不累家, 生离当死别。
椿萱欣并茂,不孝罪可洗。
老伯兼父师,训诲尤感激。
谓我不读书,逍遥跑政治。
道远终可达.坎坷暂时遇 。
莫使天下士,古今同叹息。
张崿回来之初,在乡间与父母同住.离城20余里,他喜欢爬山,喜欢接近农民.谈庄稼,摆家常。当时南充的专员是鲜英,比较开明 。张澜进城常住奚致和家。张崿进城常住民众教育馆。或王燕生家,王燕生曾任在中共南充第一任工委书记,已与张崿的堂妹结婚,据堂兄张默生谈,他在王燕生家曾见张崿与准备去延安的周文奎、陈震等几人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