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仁·说义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说仁 , 说义 , 世道人心 , 日益败坏 , 仁在爱人 , 不在爱我 , 义在正我 , 不在正人 , 兼爱交利 ,

  二十九年夏秋之间,余寓居建华中学,感于国家之阽危,政
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所谓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嚣然成风,而恬不为怪。爰集经、子旧说,为诸生言仁义,考
《春秋》之法,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故
欲其毋自私自利,而能宏爱人利物之用也,则为之言仁;欲其有
廉耻,有气节,而能严立身处世之则也,则为之言义。振末俗之
衰颓,育真才于晦否,舍此无他道也。昨岁,客成渝,复取前稿,
时加修改,又得邵明叔、蒙文通、熊十力诸先生之教正,文义既
繁,非中学生所能尽喻,特复写存自励,并以励夫世之君子。
    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张  澜识。




 说    仁




 一、仁本于天命之性




    仁者,禀于天而体之人者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1〕天地之大德在能生生,生生不息即是大仁。此言圣人在位必体天地生生之德而行仁,以合天也。《诗》曰:“天生燕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有物,谓人生而为具有形气之物,然非顽然一物而已,必具有天则焉。天则者何?谓仁、义、礼、知、信,乃至万善,皆是此言。民之禀仁于天,而执持以为常道也。《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8〕降衷,谓天以至中之理降于民心,即仁、义、礼、知、信,五常之性也。此言能顺人之常性以立教,使民皆全其天理,乃是为君之道也。又曰:“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4〕天生民而立之君,以牧之民者。天所恤能敬,天方能仁民,此言天必于仁德之君,是眷民必以仁德之君为归也。天也,君也,民也,其关系皆不外乎仁。人能体此仁,即可合于天,天人之相与,固以一仁为之筅枢。而君能帅天下以仁,则民亦自从之也。此等大义,今人视若陈言,实则政体虽更,君主虽废,而为民群领袖主持大政者,要当深体古之君道,敬天畏民,本至仁以与兆庶相感召,然后人极立,而化功成。
  欲明仁之德,必先知性。《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5〕中者,至理也。(理之极至曰至理)至诚之理,动而昭显,则谓之气,故理气非二也。而又不得不分言之,人受气而成形,受理而成性,理气之浑然者,无稍欠缺。此理在人谓之性,若自其为天地万物之大原而言之,则亦谓之中,亦谓之道,亦谓之天。天之若主宰而流行者,则又谓之命。盖天也、理也、道也、中也、命也、性也,从言异路,所目则一。吾人苟反躬而求,则帝载之,无声无臭,万理咸备,而浑然在中,穆穆渊渊、浩浩者,皆默识而昭昭不爽者也。夫此理,乃为吾人所以生之理,故谓之性;以其主乎吾人之一身而言,则又谓之心;以其随处发现而各成其德,则又谓之仁义及礼知信,乃至万德。谓之德者,此粹然之善性,存于心,则为纯白之直心,本此直心而行著于身,则谓之德。故德之古文作惠,从直,从心,加彳者,示其行也。顾人之性无不善,而前儒或说本然之性善,而气质之性则有不善者,殊不知性即天理。《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6〕静者,未感于物也,本纯一不杂,安得有二。惟心则有人心、道心之分。道心由先天而来,即自然诚善之性;人心之发,易入于妄,则既生以后,气质之累为之,故可谓之气质之心,而不可谓之气质之性也。性之动为情,侧隐羞恶之心,皆情之发也。而孟子谓之仁义,则因用以著其本体,见情无不可以为善,则性之本善可知;其有为不善者,乃物欲陷溺而然,孟子以为非才之罪是也。
    仁、义、礼、知、信五性,是谓五常之德,只言仁者,以仁为诸德之首而统之。《易》言:“乾,元亨利贞。”〔7〕而释之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8〕德在天谓之元,在人则谓之仁。元即是仁,天之德生生不息,故元为万善之长。仁亦生生不息,故仁首诸德而统之。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行仁德以法天之元德,故足以尊长于人而在上位,则仁之德为至大而至贵也。是故人之为人,必有此特具之善性;人而不仁,非人类也,此圣人之所大戚也。人类之生存与禽兽不同,禽兽生存于个体之爪牙,人类生存于大群之才智,使无心德爱理以为之结合,则各竭其才,各逞其智,以相争夺,相贼害,残忍之祸将百倍于鸷禽猛兽之攫搏吞噬,而天理灭,人类绝矣。古之先民有见于此,其造仁字,从人,从二,从人者,人有此身,即具有此心德爱理,而必不可缺。盖吾之本心之良,自与天地同体。然苟一念不仁,即一念入于禽兽,有人则有仁,无仁则非人。故曰:“仁者,人也。”又曰:“人无有不善。”而仁之古文作恶,从千心,〔9〕正明众心之所同也。从二者,以自对他,两相亲爱。由二以上至于千万,国家世界胥在此中,谓“仁无方”,即此义也。
    由此观之,世界人类无一非爱之结合,即无一非仁之流行也。今日者,人道苦矣,战争历数年,死伤遍世界,国则友仇变于一旦,家则亲子散于四方。彼为暴者,但逞凶强,罔知正义,其性与虎狼何殊?茫茫宇宙,毫无生趣。有志救世者,其必体天地施生之德,而以存仁心,行仁政为急务,以求达世界之和平也。




    二、仁统知勇而为行




    《中庸》以知、仁、勇为三达德,而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仁之德,虽若与知、勇殊,然好学则知之明,而后处之当,知耻则起其懦,即以策其行,皆为力行之所赖。盖仁统知、勇而为行仁之体,本万德具备无有不知不勇者。然其发而施于


1页    共8

发表日期: 1942年1月26日    来源: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