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激情,笔底波澜——喜读《张澜诗选》
张利源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张澜诗选 , 爱国爱民 , 民主政治 ,

  

张澜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虽然他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他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始终不衰,并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赋予新的内容。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行文章中,而且表现在他所作的诗篇上。近来拜读《张澜诗选》之后,被诗中洋溢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所感动。

    

《张澜诗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出版),是从张澜手稿中所选的101首诗作而编印的。这些诗篇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所写,前后经历约40年,但绝大部分诗篇是在民国时期撰写的。从中也略可窥见作者一生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之情。这些诗篇均系作者亲见亲闻有所感而抒发为诗,具有强烈的感情,语言朴实,寓意隽永。对旧社会的黑暗腐朽作了无情的揭露,对人民群众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因而这些诗篇均有纪实的特点,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诗史”的精神,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在张澜的诗作中似乎兼而有之,这成了张澜诗篇的最大特色。

    

张澜出身农民,家居农村,他常常与农民接触,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因而他的诗篇大多反映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痛苦生活的情景。而我国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1936年,川北地区遭受特大旱灾,哀鸿遍野。张澜感于人民的痛苦,出任川北赈济会会长,他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救济。他深入农村,了解民瘼,因有所感而赋诗。正如他在《乡居杂感》这组诗的小引所说:“天灾沓至,人事多非,耕凿不得相安,呻吟曷能自已!乡居见闻,敷陈其实。词多近俗,有类乎竹枝。世有采风,当念其憔悴。”由于词近竹枝,用语通俗简练,不避方言俚语,具有清新独创的诗风。如:

        

谷田收歉菜无多,艰难度日人受磨。

御冬幸有甘薯好,又烂甘薯将奈何!


贫苦偏生四五雏,饥啼难止痛空厨。

举家屡欲逃荒走,又恐无依死道途。


乡村学校尽萧然,旧款犹拖新款悬。

多少教师饥欲死,又须忍苦待来年。

    

这一幅幅民不聊生的惨状,令人心酸而感慨万千。

    

张澜素怀爱国爱民之志,热切希望国家能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蒋介石采取对日妥协和不抵抗政策,日寇得寸进尺,在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地区。对此,张澜忧心如焚,感而为诗:


眼前百事尽悲观,薄酒孤斟强自宽。

忽念方张华北寇,又令通夜寝难安。

        

塘沽何梅再协定,丧权忍辱祸遗今。

此时抗战应先决,万骑平郊寇已深。

    

在此时刻,张澜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卢沟桥事变发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张澜郑重声明:“全国上下,不分党派,共同救亡。除汉奸外,凡中国人都应起来负起抗战建国的责任。”他激情满怀,发而为诗:

        

华北鲸吞谋久蓄,亚东狮吼睡初醒。

寇来便合迎头击,直到黄龙拼痛饮。


雄才救国经尝胆,童子勿殇愿执戈。

民族复兴堪自信,终须还我旧山河。


他相信,只要全国加强团结,齐心协力,坚持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投降论的错误观点,大大鼓舞了广大群众抗日的决心和热情。

    

人民群众为了全面支援抗日战争,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踊跃出钱出力,送粮献衣,


1页    共2

发表日期: 1997年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