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初探
四川师院 潘家德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民主政治 ,

张澜先生,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一位卓越的民主革命家。他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奋斗了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他的思想、政治活动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他爱国爱民的政治思想,更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拟对张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行。
民主政治思想是张澜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他一生历史功绩的问题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澜先生积极宣传民主政治主张,为在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他终日奔走呐喊,以自已的实际行动,推动着民主运动的向前发展。
张澜先生的民主政治思想,首先是以“抗战建国”的政治主张为基本出发点。自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张澜先生以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愤怒地谴责了日本强盗的侵略行径,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为打败日本强盗,张澜先生不仅在军事方面提出一系列有益的战略战术(如主张持久战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张澜从政治的高度提出了“抗战建国”的主张。他明确提出:“全国上下,不分党派,共同救亡,除汉奸外,凡中国人都应起来负起抗战建国责任。”①在国民党参政会第一、二届多次会议上,张澜以参政员身份一再提出“抗战建国”提案。他认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是必然的。他说:抗战虽然是“极困苦艰难”,但“吾人确信最后胜利之必属于我,绝不悲观”。②怎样最终实现抗战胜利呢?张澜指出军事上的拼搏是必须的,但更需要加强国内的政治建设。他认为,国内政治得到改进,就能“兴起人力、发展财力、增加物力”,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最终“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③张澜既然如此强调国内政治与抗战胜利的关系,那么当时国内政治状况是否适应抗战需要呢?他在分析国内政治时说:“百职少负责任之人,万事渐呈堕废之象,机关繁多,成效鲜著,法令详密,实行甚寡。知其确当兴办,而徒事敷衍;知其深为弊害,而迄未能除。……官吏多怀贪私,人民时生怨谤”。④显然,如此政治状况实在令人“不胜其焦虑”了。所以,张澜认为“抗战必胜这估计,我们在军事上已经完全相信,但在政治方面,总觉尚未达到应有的配合”⑤。张澜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政治状况败坏,“中国危险到了如此地步,是政治不民主所造成的”。⑥为此,他大声疾呼在中国从速实现民主政治,他说:“为抗战救亡计,实行民主才能全国团结,人才才能集中,政治才能革新。”⑦在《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这一名著中,张澜先生把从速实行真正民主政治与抗战建国放在首要位置。他指出:“从速实行真正民主政治才可以激发全国人民自作主人共同利害的责任心爱国心与同仇敌气心。……才可能迅速确实地把握着胜利。”他又说:“从速实行真正民主政治,使人民有权来监督政府,纠弹官吏,并协助政府办理各事,政治才可望合理改善,挽回颓势。”⑧

张澜先生在民主政治思想产生,其重要原因也是反对国民党专治,希望实现政治民主化。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所谓国民政府,实际上近几年是一党专治的独裁统治。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大肆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对民主力量加紧摧残,国内政治日趋腐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国民党所推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对内他采取一党专治压制民主力量。国民党政府一再以“训政时期”为借口,拒绝实施宪政,并变本加利大搞法西斯独裁专制,人民群众毫无民主自由权利。张澜先生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强烈谴责国民党的一党专治的独裁统治。张澜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十几年来,我们的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党专政的党治”。⑨他分析说:一党专政的政治,实质上是“以党治国”,“视国家为一党之所私有”,“把国家的官吏军队和警察,迫其变为党的官吏军队和警察;把国家的青年大中小学生,加之利诱、威胁,变而为党的青年大中小学生”。他又指出:在一党专政的国家,“党权在国权同时使用,而且党权竟然超过国权。党权如果与国权发生冲突,党才有最后的决定权”。⑩在张澜看来,一党专政实质上是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党治也就是“独裁政治”(11)。张澜又进一步分析了独裁统治所必然带来的两大危害。其一,造成独裁者(也就是“党魁”)“唯我独尊,唯我独智,”因此,政府“无法洞悉国事民情之利弊原委”,国家政治也就必然出现混乱,“政令则纷乱苛扰,而不知改良;官吏则贪污虚伪,而不能惩止,所有政也党也,一切形成腐化,终至全国怨毒,皆集于独裁者的一身,而无法挽救”。其二,独裁者为维护其统治,对内需要加紧防止“异已”,“不容其有反对的言论和行为,甚且及于思想”,为此,独裁都必大肆强化其特务机构


1页    共4

发表日期: 一九九二年三月    来源: 纪念张澜诞辰120周年暨思想学术讨论会论文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