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历史问题的争鸣
张茂延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君主立宪 , 讨袁护国 , 川北宣慰使公署 , 安抚会 ,


一,张澜是我的父亲,我从牙牙学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黑暗前的黎明日子里,大都在他的身边。一个女孩子,从父,从母的话,我是从父的。在他和我二哥的影响下(二哥慕良曾任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书记及共产国际驻德代表),我在高中时代,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学生运动,担任过成都市妇女联谊会副主席,民盟成都市妇委和四川省妇委。我说这段历史的意思,在思想政治上,受过党的教育和父亲的熏陶,对他有一定的认识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尤其在1947年—1949年,我跟他在上海期间,共患难,同生死,感情就不是一般父女关系了,而有着革命的感情。我是学科学技术的,解放后,就从事科技工作,三十年的经验,更知真理的重要。打倒“四人帮”后,党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物写传记,近几年来,我查阅了许多报纸书刊,访问了他的老朋友和他的学生,熟悉了一些情况,弄清了一些问题。宗志文同志写的征求《张澜》一文阅后,我仅就知道的一些情况和看法提出来的供你们参考。


二,我认为写传记,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掌握历史背景和传记人物的性格,人格,道德品质和思想实质,加以必要的结合、分析和甄别。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政治生活,有他一定的规律性,决不是偶然的。如何研究分析资料,找出其客观规律,抓住主流,才能保证写出符合历史情况的人物传记来。
三,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善于识别谣传和偏见,才能确保写出人物传记不失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有分歧和分道扬镳,阿谀者有之,造谣生非者有之,同时在政治派性之间,往往有党同伐异的历史偏见,这就要求历史研究工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修养去判断,去纠正谣言和偏见。如果把这些带进历史,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无可奈何,但终必要翻案,还他历史的本来面目。


四,我对于近代史研究学和作者对“张澜”一文这一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应该表示敬意,但部分资料来源可能出自个别偏见者,或对近代史不太熟悉,又没有找到长期和张澜一起工作的人提供资料,线索,工作更多的调查了解。因此征求意见中存在一些缺陷,这是可以理解的。有必要根据我们可知道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提出以下和点意见:


1.作者的文章把张澜强拉进君主立宪派一说“在日本求学时代他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并参加君主立宪活动”。二说回国后“他与咨议局正副议长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罗纶是至交,常跟他们一起参加立宪运动”。三说“铁路实权落于立宪派士伸手中”等等。张澜在日本参加过些什么君主立宪活动,我们还不知道,1904年张澜回国以后,即在南充小学,从事教育事业,张澜与蒲殿俊,罗纶相识这是事实。但蒲、罗有无立宪派组织,我不清楚,总不能因为相识就参加了他们的组织。这时张澜在南充小学,蒲、罗在成都,怎么又能与他们常在一起参加立宪运动呢?从那里证明他们之间有派性关系?在封建帝王统治的年代里,政府腐败,外侮频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爱国爱民人士奋发图治,效英日君主立宪,学日本“明治维新”,对封建体制加一些“民主”因素,说改良主义也好,也是一种进步嘛。比孙中山学习美国大总统制,虽然落后一些,但是因此也流了血,牺牲了六君子。当时他们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是不可能超越当时历史的,而后党同伐异,认为孙中山是革命的,同盟会是革命的,而康梁是反动的,主张立宪的人也是反动的。这是一种偏见,康梁对于历史是功是过,自有公断。然而张澜又是怎样呢,是固步自封,还是随历史前进,也有事实证明。


根据历史事实,咨议局是推行君主立宪的机构,清廷下令设立的,但议员是群众选出来的,被选人是秀才、廪生、举人、进士、翰林一类人物,当时人们的思想,也只能选这些人物。如果说咨议局就是立宪派的话,当时南充地方公推张澜出任咨议局议员,他推辞未就。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不是说明张澜在组织上没有加入立宪派么。如说“他与立宪派首领是至交,常和他们一起参加立宪运动”,这时不是更好的共事机会,更有利打从事立宪运动吗?然面他又为什么要推辞不就呢?更何况咨议局即掌握铁路实权,又有俸薪,他不要实权,不要俸薪,组织上又不参加主立宪派,又搞什么立宪运动呢?事实上为了“废约保路”,他担任股东代表,是南充人民选出来的。他担任股东会副会长,是由于他在会上面对都督赵尔丰敢想,敢说,敢于斗争,获得众人拥护被推举出来的。当时和封建王朝作斗争是要杀头的,赵尔丰欲加他们纵火之罪,就是要杀他们的头。张澜是个不为名,不为利,不要命的爱国主义者,就是在今天也是应该提倡的。更何况四川的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与其说他是立宪派,倒不如说他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还更符合历史事实和他的思想与性格。

2.张澜在讨袁护国中,是积极的发难者,是有功的。他是护民国,不是护君主国,这些讨袁护国有功人士担任领导工作,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他任四川省长,是黎元洪任大总统时代正式任命的,他在任职期中,四川战火纷飞,滇、黔、川军混战,争取争位,不顾人民死活。而张澜可作可为又都是为人民,表现进步,如废止募捐,严禁贪污,反对封建等,在用人的问题上,主张不自出一格,坚持用人唯贤,用人唯才的方针,颇为川人称颂。他被迫出走,不是与刘存夏同行,而是随钟体道部队撤到陕西到北京的。1919年北京晨报登载有“张、钟电文”即可证明。


3.宗志文写张澜任川北宣慰使一节中,特别提到刘湘任警卫营营长而不提其他人,张澜既任宣慰使安抚川北,设有宣慰使署,其中用人当不止刘湘人一,以后与张澜友好者亦不止刘湘一人,这里为什么单提刘湘一人,不能不使我们认为是想把张澜写成刘湘的人,当然初时的刘湘、张澜是提拔过,以后刘湘一直尊重他,推荐他任成大校长,安抚委员会会长,三三年派他出川考查。但是刘湘与张澜又不是没有区别的。刘湘是川军军阀之一,长权术,善投机,由一个护卫营副营长提升为四川省主席赫赫有名的人物,红军入川时,又当过蒋介石的剿匪总司令,做过危害人民的事。张澜从事三十九年教育事


1页    共2

发表日期: 1987年2月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