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澜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 积极动员支持川军出川抗日。
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张澜感到事态严重,担心中国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陷入内乱,立刻与刘湘取得联系,达成共识。抗战爆发在即,刘湘就曾询问张澜,如果日寇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川军该怎么办? 张澜恳切地对刘湘说,军人在国难之时,应该做爱国的将军,民族的英雄,抵御外侮,救国救民。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受到张澜的感染,1937年7月10日,刘湘致电蒋介石,请求出兵抗战。7月14日,他又通电各省军政首长,希望大家团结抗日。由于中共统战政策的正确和张澜卓有成效的工作,刘湘从反共到亲共,并最终走上了率军抗日之路。为赴国难,张澜还力劝邓锡侯、潘文华、李家钰等川军将领出川抗日。他则出任四川省抗敌后援会主任,动员四川各界积极支援抗日战争。他还劝说邓锡侯、李家珏在山西前线与八路军配合作战。对此,朱德总司令曾致函张澜,向他表示谢意。
1937年9月6日,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上,张澜慷慨致词:“今日中国对日战争,系中华民族争生存战争,中国为争生存,人人必存死之信念。而日本军人缺乏斗志、已为鲜明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长期抗战,则日本的国内恐慌只有日甚一日,从几次秘密的日本小册子中看出,日本军人无论如何是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应抗战到底。”
2.坚持团结抗战,坚决反对投降分裂。
1938年成立国民参政会,张澜为参政员,并被选为驻会委员。张澜与共产党员参政员有了更多的联系。对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予以坚决支持,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倒行逆施表示强烈不满。对汪精卫的投敌卖国行为,给与了严厉的谴责。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设立“防共委员会”,秘密发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张澜知道后,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为什么你们不同意?”问得蒋介石无言以对。坚决反对国共内战的再次发生。6月,国民党制造了平江惨案,张澜十分气愤,在“特园”约见会集各界人士,听董必武介绍情况,并且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消息封锁,让大众获悉此事,激起了广大群众对国民党做法的强烈愤慨。
3.针对民众需求,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抗战期间,张澜深谙民众需求,主张实行民主制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参加抗日。张澜分析国内的整个抗战形势,他认为必须制订一些战略方针,必须实行“民主、团结、抗战”,才能取得胜利。在1945年8月3 日举行的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张澜提出了民主、团结、抗战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民主是中心,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结束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必须团结全国的各个阶级的力量,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早日取胜。
1939年10月,张澜、章炎培、章伯钧、梁漱滨、沈钧儒等在重庆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其主要会员为国民参政员。“统一建国同志会”为民盟的成立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其主要是将主张抗日的无党派和除国共两党外的抗日党派人员召集起来,完成了我国不同党派及无党派人员的初次合作。
民盟总部办公地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张澜任中央执行委员,10月张澜为主席。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团结反对妥协投降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抗日,与共产党并肩作战,其言论和行动载之当日报刊。张澜曾指明,将国民党政府完完全全地改组成民主的联合政府是我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因素。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大力提倡各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民主联合政府。1944年9月27日,身在成都的他曾接受当地各大报社记者的采访。采访期间他明确指出要解决当今我国所面临的问题,解救我国所面临的危机,将无党派与各党派联合起来组织政府是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因此,同盟也应该提倡联合政权。同年的10月7日,在成都华西的座谈会上与五所大学的十二位学生探讨国事问题时,他又指出:“只有我国民主政治大步走开,快速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政府”。他的思想意图与毛泽东的主张相照应,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报告,报告中提到要建立一个由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派人士的主要人员组成的暂时的中央政府,即刻废除国民党的一党执政。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澜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还担任民盟主席。他积极投身“抗战救国”,发动民众持久抗战,欢送川军出川抗日;宣传抗战民主,反对专制独裁;创建民盟,与共产党共同奋斗。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张澜顺应历史潮流的前进方向,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全面抗战,反对分裂投降,接受、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共产党同进退。担任参政员后,张澜与中共党员的参政员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从这批中共高级干部身上,看到了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他们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也对张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9年张澜同一批参政员视察川北随感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