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说义》的哲学思想及其实践
张利源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实践 , 说仁说义 , 哲学思想 ,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随着抗战的深入发展,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如何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长期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但当时国民党政府顽固地执行一党专政,政治腐败,贪污横行,道德颓败,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穷困,痛苦不堪。张澜“感于国家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所谓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嚣然成风,而恬不为怪。”<1>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张澜深思熟虑,撰著《说仁·说义》一书,意在激励人们深明大义,关心国事,挽救颓风,振兴中华。“故欲其毋自私自利,而能宏爱人利物之用也,则为之言仁;欲其有廉耻,有气节,而能严立身处世之则也,则为之言义。振末俗之衰颓,育真才于晦否,舍此无他道也。”<2>从哲理高度对“义”加以分析概括,阐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张澜《说义》的哲学思想


(一)义的内涵与属性。义的内涵是什么?张澜认为:“义者,宜也。”“恰当其可,无一毫过不及处,谓之宜。”<3>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做得恰当,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宜,也就是达到了义的原则与要求。但衡量是否适宜的标准是什么呢?即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是什么?张澜认为衡量宜的标准是仁。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4>人走的路是否正确,行动是否适宜,是以仁为指导,以仁来衡量的。同时,张澜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仁以义为本,义为仁之节。”“盖义不本之于仁,则如果断者必少慈祥恺悌之意;仁不节之以义,则如宽柔者难期不流不倚之行。故义本之仁,故义本之仁,则发无不善;仁节以义,则施无不宜也。行合于义,即行得其宜。”<5>这就把仁与义之间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


张澜认为衡量行动是否适宜的另一个标准是法则。张澜在《说义》中作了阐释:“古者书仪为义。仪,度也。度,法制也。因而义亦含有法制之意。“<6>张澜进一步明确地说:”义者,天下之制也。”“当于法度则为之,不当于法度则不为。”<7>这就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符合法制的要求,决不能有任何违背法律的行为。违犯法律即是犯法,也就是不义。


(二)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不朽的命题。“所谓利,就交相利而言之,交相利几时义,以其周宜于人也。利即是义,除利之外别无义。利不利,即义不义之标准。此以道德与实利合而为一者也。两者实相成,而非相反。”<8>但是,又必须看到利与义又是相矛盾的。张澜指出:“凡以利与义相对而言者,皆就自利之害义者而言之。”<9>张澜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言生者必有欲于利,此人情之大同;如专言义,而遂以言利为大戒,则将何以使人养生送死无憾?……人既有生,何能去利耶?”<10>利与义既然有矛盾,又如何解决呢?张澜认为处理利义关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生必合于义,生亦不能离乎利,特不能专为利而生耳。合于义之生,是充实其精神生活者也。专为利而生,是陷溺于物质享受者也。偏于物质享受,而离弃精神道德,则嫉忌之心必生,争夺之祸必起。”<11>在此,张澜因而强调:“苟舍义而蓄利,必生妖害,是舍义而徒生于利者,终必害其生也,惟物质享受,能不离于道德标准。”<12>这样,以义为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个利是该取不该取,是该得不该得,最终决定于是否符合义为原则。要像孟子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3>因而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应该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取之有道。决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因私利而害义。张澜说:“以不义之财富供其父母,不可谓之孝;教子不以义方,以不义之财富遗其子孙,不可谓之慈。此幽今之世人所当深省而切戒者也。”<14>


(三)义必有耻。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15>张澜进一步阐述道:“非其有而取,是谓不廉,不廉即非义也。”“廉与耻皆义之一节,而有耻尤要。”<16>为什么张澜特别强调耻的重要性呢?他说:“人常易从恶,必有耻而后不肯为非……自古以来,未有无耻而能淑其身,善其事者。”“世间可耻之事,最大者莫如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居尊处贵,但知食禄。”<17>或“则凭藉权势,贪利无厌,子弟悉居腴职,家人咸有市心。”<18>更可耻的是那些“食禄固位,惟恐或失,近权贵则舐痔为荣,嫉贤能则腐鼠相吓。”<19>这种人为了追逐私利,卑鄙龌龊之事,无所不为。抗战期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当了可耻的汉奸。在国民党统治区,贪污成风,投机取巧,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因此,张澜愤而疾呼:“故居今日而欲转移风气,复兴国家,必以有耻为立教之先务也。”<20>


(四)义必有节。张澜认为:“节者,制约于善,而守之勿失,使不陷于不义者也。 ”<21>因此,古时把节与义并称为节义。如何能坚持义而有节呢?张澜认为首先要不学妾妇之道:“所谓妾妇之道,以其阿谀苟容,窃取权势,有异于直道而行。”<22>这种人为了私利,奴颜婢膝,攀附权贵;或者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翻云覆雨。对这种人必须坚决反对。为了坚持正义,应该是非分明,刚正坚毅,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3>


不作乡愿,是坚持义必有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乡愿这种人,张澜斥之为“阉然媚于世,同流合污,既伪为和,似忠似廉,又伪为介,常持两可之见,以求悦于众人,宜为圣人之所深恶。”<24>这样的人毫无原则,是非不分,见利忘义,甚至以利害义。这与义必有节完全背道而驰,应该受


1页    共2

发表日期: 1997年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