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是张澜故主席诞生116周年纪念日。在这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不禁引起我对张澜主席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高尚作风的回忆。
1951年春天,我和邵明叔先生的女儿到北京学习。由于我爱人是张澜主席的学生,解放前又参加过张澜主席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因此,我们到北京后,就直接到张主席家去拜望他。当时,我比较年轻,又从没见爱过国家一级领导人,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怯生生的。刚进楼口,一位穿布衣、布鞋的老太婆就从楼上下来招呼我们。从她的衣着看,我还认为是张主席家的褓母,没想到她就是张主席的夫人张师母。师母热情地把我们带进张主席的办公室,更没想到当时已79岁高龄的国家副主席竟然离开座位站起来请我们坐,十分慈祥地和我们交谈,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听党的话。我和张主席的第一次见面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他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于我在张主席家住,以及我参加学习和工作以后约四年的日子里,和张澜主席、张师母的接触是较多的。张主席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我,使我后来能够坚定地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张澜主席的教育分不开的。
1951年初夏,由于工作的需要,有关部门决定把张主席的家从北京马匹厂楼房迁到嘉祥里一所较大的平房。一天,我随张主席和张师母一道去看房子,看见那所住宅有两个客厅,外客厅的布置比较堂皇。张主席进门一看就不高兴地连声说:“太奢华了!太奢华了!我用不着这些东西。”站在门边的警卫员急着解释说:“这个客厅是准备张主席接见外宾的,需要布置得好点。”张主席听了,才没有再说什么。
张主席的衣着十分朴素,从1951年开始直到他逝世时,我没有见到他穿过丝织品和毛料衣服。转来转去总是一件灰麻布长衫,脚下一双黑色布鞋。一个夏天,政务院通知他第二天去接受某国大使呈递国书。在外交场合,衣冠应该整齐。张主席是穿长衫的,按照中国的习惯,穿长衫就应罩上马褂,但是张主席没有。事关外交礼节,张师母才马上去买了一段黑府绸,连夜给张主席赶制了一件马褂,第二天才穿上去接受国书。一次,张师母给张主席补内衣,我见内衣已补上好几个疤了,我想身为国家副主席,为什么还要穿补疤的内衣呢?建议张师母另外给张主席买一件。张师母回答说:“你还不知你老师的脾气,他的内衣非穿到不能再补的时候,他是不丢的。”张主席的膳食也非常的简单:早晨一般是喝一碗米粥或一杯牛奶,另外一点面食,中午吃大米饭,只有一菜一汤。晚餐就更简单了,常常是一碗面条了事。
张澜主席自奉是这样俭朴,然而对同志却十分慷慨,我几次见他把自己节约的钱用来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志。例如四川一个美术工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准备辍学回川,张澜主席立即予以资助,按月给他20元,使那个同志能够安下心来继续学习。过去我曾听我爱人讲。解放前张主席遭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经济条件很差,他在成都慈惠堂工作时,常常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薪水,资助了某些革命同志,而自己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却常常吃干葫豆下稀饭。解放后,他作了国家副主席。有时,中央机关给他送来外国朋友赠送的名贵食品,张主席也要分给他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一家人享受过。
张澜主席对家人子女的要求也是严格的。他公私分明,从不把公家配给自己也因工作需要使用的东西给自己家里人用。例如张师母当时是60岁左右的人,而且脚小,但是她每次上街都是步行或雇三轮车和搭公共汽车,从来不坐张主席的小汽车。张澜主席对女儿的婚事也是非常俭朴的。1951年春,张主席的大女儿茂延结婚,他没给女儿办任何嫁妆。他的儿媳给妹妹送来一把鲜花,可是没有花瓶,张师母只好把温水瓶里的水倒掉,把鲜花插在温水瓶里,这和现在有些同志为儿女婚事大操大办的浪费现象相比,真是太使人敬佩了。
张澜主席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可是他崇高的政治品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张澜主席对我的言教和身教,将永远鞭策我前进,鼓励我更好地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