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澜先生在建华中学
黄正藩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教育 , 人民教育家 , 建华中学 ,


    早年的南充建华中学,是张澜先生亲手创建并任校长的一所普通私立中学,规模不大,初高中皆有;条件虽差,入学者踊跃,在川北人民的心中这是一所可以信赖的学校。40年代初,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难忘的学生生活,亲眼见到学校的发展,亲耳聆听过张澜校长的谆谆教诲,深深感受到老校长高尚的品德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老校长的教诲言犹在耳,老校长的风范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值此老校长诞辰126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表一个学生对老校长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
    兴学校,着眼育才施教
    昔日的南充虽系川北重镇,但因地处山区,交通既不便利,经济文化也很落后,教育事业更无人关心,千万学子求学无门。抗战伊始,四川人口骤增,许多有志青年皆因无书可读而徬徨歧途。一向关怀青年、热心教育的张澜先生,决定开办学校以满足青年人求知的渴望,为桑梓造福,为中华育才。几经周折,一所闻名川北的私立学校,就在南充这座既落后又古老的城市里诞生了。
    初建的建华中学植根在一座名叫“三圣宫”的破庙里,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条件很差,异常艰苦。但在老校长“建华”首先“建人”思想的指导下,全体教职人员披荆斩棘,终于将它改造成了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菩萨让位给学生,佛堂成了课堂,一座暮鼓晨钟的寺院变成了书声琅琅的学校。
    经济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没有经费来源,兴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望梅止渴。在那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年代,有人借口“以学养学”,把一切负担都转嫁到学生头上;高额的学费,无限制的招生,把学校办成了学店,丑闻百出,笑话时有。建华中学虽也经费困难,但在老校长用社会力量替社会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尽量争取社会的支持。用老校长的话说:“我宁可向社会乞讨,也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学校由初中而高中,由男生部而女生部,规模越来越大,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大量经费都是老校长亲手筹集而得。这个学校的新鲜事特别多,使我最受感动的是学校向学生退费。学生缴费上学天经地义,经费由学校开支使用也是一般的做法,是多是少学生不得而知,也无权过问的。可建华中学却偏偏要把一年的节余以及它应该有的利息,都要——还给学生。老校长此举不仅使我们喜出望外,就是在社会上也颇轰动,真是闻者惊奇,知者颔首,莫不称赞老校长公正廉洁,治校有方。
    学校经费拮据,处处精打细算,可在聘教师方面从不吝惜,非常慷慨。受聘在建华中学任课的教师,既有享誉南充的名师,也有学有根底的名流,如化学一课就由留日归来的副校长亲自担任。他们学有专长,教学有方,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较为年轻的教师,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喜欢和学生交朋友,又敢于标新立异,把个学校搞得热气腾腾,很受学生欢迎。在他们的带动和组织下,学校有各种名目的学社、读书会,经常举办各种竞赛活动,英语会话、作文比赛、数学竞赛、墙报展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师生们大开眼界,很受鼓舞。他们还喜欢发表一些令人费解又发人深思的“奇谈怪论”。“水往上坡流”是一位老师的口头禅,兴致一来他就要大发议论,讲他的“水往上坡流”的哲理。这“水往上坡流”究竟是什么意思,常常使你觉得是老生常谈容易理解又高深莫测难以捉摸。有时你觉得他是在讲求学之难,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有时你又觉得他在借“水”言人,讲做人之道要树大志不要随大流;而有时他似乎又在借“水”言事,鼓励青年要奔向某个高处。总之,话中有话耐人寻味,藏头露尾给人启迪,用心良苦,令人可敬。在建华中学这片沃土上并不都是鲜花,争夺青年的斗争也处处可见。一位被我们称为“萝卜”的老师,在课堂上总要进行他的“萝卜不好吃”的说教。他嘴里的“萝卜”就是“卢布”的变音,“萝卜不好吃”就是攻击抗日军民接受苏联援助的潜台词,他在为谁讲话是不难明白的。但是这位不吃萝卜的老师终于被赶出了校门。记得有一天,这位不知何故缺了课,学校马上贴出布告,宣称这位老师的课“停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皇皇布告,形同开除。这件事在学生中引为笑谈,大家都说:老校长真有办法。
    老校长虽不负责具体工作,但他对学校工作却督察甚严,就连小事也不马虎。每天他都要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凡遇上他认为是越规逾矩的人和事,他都要指指点点,论说一番,一直要等到你弄懂了道理或表示改正才肯罢休。一日清晨,他见一位老教师跷脚坐在那里悠闲地抽着旱烟,他一方面客气地请那位老师把脚放下来坐正,一边又语重心长地说:“老师吆,要给学生做个好榜样呢!马虎不得哟!”又有一次,他站在教室外面听一位国文老师讲课,不知怎的这位老师竟忙中出错,误解了文意。老校长立即跨进教室用他那浓重的乡音说道:你那块讲得不对。随即拿过书本重新作了讲解。虽然这位老师觉得很丢面子,但又不能不为老校长的精辟讲述所折服。至于老校长自己,他不仅言必有方,行不逾矩,就是衣帽鞋袜也清洁整齐一丝不苟,时时处处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严肃的风度。校长垂范,师生仿行,严肃活泼学风在建华中学悄然兴起。
    张正义。国家民族至上
    40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可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却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把抗日的军队抗日的人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借口“戡乱”实行专制独裁,制造白色恐怖。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控制,除了在学校偷偷发展国民党三青团外,还借口抗战需要,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吃饭要限时,训话要立正,时不时还要来个紧急集合,弄得大家上课不安心,行动不自由。军事教官成了学校的太上皇、别动队,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凡是听到“委员长”三字,大家就得立正注目以示尊崇。而那些受命而来的教官虽不乏酒囊

1页    共2

发表日期:     来源: 张澜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