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澜人文思想 重振川大人文精神
四川大学 宋江洪 赵小丽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键词:教育思想 , 人文思想 , 人文精神 , 仁义 ,

摘要:伟大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张澜先生一生“以义持己、以仁爱群”,将毕生的精力投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建国”孜孜以求。他的“仁义”思想也深刻地体现在“精神强学,重振国魂,把教育与国民现代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文思想中。作为成都大学(前四川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通过理论和实践来追求“仁义”人文思想。而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重温张澜先生的人文思想,并继承和发扬,对于重振川大人文精神大力禆益。



  关键字:张澜 仁义 人文思想 人文精神



  “以义持己,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仁爱群,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乐善之人得众,故其心休休,乃能有容。逆耳之言利行,故一士谔谔,胜于千诺。益壮益坚,乃珍穷老。患得患失,勿效鄙夫。”这是张澜先生在他的《七十六岁自勉集语》的一段文字。作为中国现代民主运动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以义持己、以仁爱群”是张澜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以“仁”为内在品性良知,以“义”为外在行为准则,涵育自我情性,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自尊、自爱、自强,将自我价值体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的奋斗之中。在张澜先生的一生中,对“教育建国”孜孜追求,他的“仁义”思想也深刻地体现在“精神强学,重振国魂,把教育与国民现代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文思想中。



  张澜先生教育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这里所指的“仁义”不仅是建立在吸取了儒、墨子仁义融合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同时又结合了张澜先生一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追求。



一、张澜先生“仁义”思想的解读



  在“仁”的方面,张澜将《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的思想,作为自身道德思想的最基本观点。张澜认为,天地间最为广博的范畴是德,而仁则是“德”这种客观精神在人的主体中的表现。所以,张澜认为仁是一种客观精神,是天道的表现,但更主要地认为仁是一种人道的东西,要通过人的努力才能得到实现。张澜同时认为人性具有天则,具体的人是由天则和形气结合而成的,然而天则最终归根于孟子的“仁、义、礼、知”四种人伦道德,他将这四种人伦道德扩充到一切善的方面,使人性更为完善和充实。



  在“义”的方面,张澜认为义既然是裁决万物的准绳,所以义含有法度之意。“顾行之宜不宜,必由内心加以裁断,而裁断得宜处,即为当然之法度而不可易者。”“古者书仪为义。仪,度也;度,法制也。因而义亦含有法制之意。”(《说义》) 张澜尚义,而义的本身却来源于仁。张澜引《礼运》中“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加以阐述:“盖义不本之于仁,则如果断者必少慈祥恺悌之意;仁不节之以义,则如宽柔者难期不流不倚之行。故义本之仁,则发无不善;仁节以义,则施无不宜也。”

张澜认为,仁是慈爱的理,义是裁度的理,义有了仁,裁度才会出于慈爱之心;仁有了义,施行才更为合宜。张澜认为,兼相爱和交相利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张澜先生人文思想在教育实践的体现

  

  张澜先生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先生的一副对联和一句诗,用这来评价张澜的道德哲学和一生的功绩,最为恰当不过。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亦是四川大学的校训,在这一校训里体现的更是川大的人文精神。张澜先生曾在1926年到1930年担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的前身)校长时,更是将这一人文思想和理念体现到成都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四川大学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澜先生在担任成都大学首任校长期间,他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用人唯才、民主办学。响亮地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口号,对于所选拔的教师,无论其政治信仰、学历出身、党派关系、省籍国别,只要有真才实学,唯才是用。实行财务公开政策,学校设立了“财务委员会”,使得学校的各项开支和收入公开透明。第二,重视学术研究,倡导思想自由。张澜先生主张要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在教师方面,允许不同政治流派的教师的不同学术立场,重视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在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择善而从。支持学生组织学术团体,出版专业刊物。第三,注重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他在主张注重学术研究自由的同时,加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要严格、规范。为防止不良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不论是在上课考勤制度、考试监考制度、学业评价体系等方面他都严格监督、控制、要求。因而许多学生潜心求学,刻苦钻研,在学业上精益求精,涌现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张澜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如延揽名师、思想自由、民主治校、因材施教等,都在成都大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为后来四川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何为大学“人文精神”



  今年张澜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在21世纪人才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如何从张澜先生的人文思想中重新得到大学精神的精髓,从而重振川大人文精神,重振民族之魂呢?



  我们所谓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内在的精神信念和特殊的意志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大学精神的形成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大学精神的形成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科学精神,而它的历史渊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思想——人文思想。



  四川大学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其校风校训上。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包括了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

1页    共3

发表日期: 2012-05-23    来源: 川大网站

[推荐给我的朋友] [关闭窗口]

工信部网站备案:蜀ICP备2021003115号-1
公安备案号:51130202000361
中物时代(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